秋阳洒遍豫西丘陵,在河南省洛阳市前五龙沟村的杏林间,一场特殊的“田间课堂”正悄然展开。2025年9月7日,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千亩匠芯-食振杏乡”实践团,在范小燕、陈振亚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走进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需求,用行动破解产业难题,为当地杏产业振兴写下生动的青春注脚。
前五龙沟村与杏树的缘分,早已刻进村庄的肌理。温和气候与肥沃土壤滋养着成片杏树,多年来,杏果既是村民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可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销售渠道的狭窄、劳动力的流失,像一道道无形的坎,让这片曾经充满希望的杏林,渐渐少了往日生机。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深知,乡村振兴需要专业力量的支撑,此次组建实践团,正是希望用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等学科知识,为前五龙沟村杏产业打通堵点、补上断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了解情况 王利菲供图
刚到村里,实践团就兵分几路,扎进了农户的果园与家中。“大爷,您家这杏树种了多少年?一亩地能收多少斤?”“大姐,杏熟了之后都怎么卖?有没有遇到卖不出去的情况?”带着这些问题,团队成员走访了几户典型杏农,把每一户的种植规模、产量、销售难题都详细记在调研本上,也记在了心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了解情况 张光航供图
“不是不想好好种,是没人手、没路子啊!”一位农户的话,道出了当地杏农的普遍困境。调研发现,当地几乎所有农户都依赖摆摊零售,没人懂线上销售;多数家庭只有老人留守,年轻人外出务工,地里的活计全靠老两口硬撑;鲜杏保质期短,没地方加工,一旦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当实践团与村民们在村口合影时,夕阳把大家的身影拉得很长。前五龙沟村的杏林,曾因困境显得沉寂,如今却因这群青年的到来,重新有了生机与希望。河南科技大学“千亩匠芯-食振杏乡”实践团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青年,能扎根乡野、能服务百姓,更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未来,他们还会继续跟进帮扶,让这份青春答卷,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写得更实、更精彩。全白费。更让人心疼的是,不少农户说“愿意试试做杏干”,可没技术、没设备,想法只能埋在心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冯璐莹供图
听着农户们的心里话,实践团成员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食品安全宣传册,不是简单发放,而是蹲在田埂上、坐在农家院里,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慢慢讲。“大爷,您看这个农药残留标准,咱种杏的时候按这个来,果子又安全又好卖”“阿姨,生肉和熟肉不能放一块,容易坏肚子,得分开存”从杏果种植的专业知识,到日常饮食的安全常识,从“隔夜茶能不能喝”到“剩菜反复加热的危害”,成员们耐心解答着每一个疑问,把科学知识变成了贴近生活的“实在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前五龙沟村合影留念 王利菲供图
不仅如此,实践团还结合专业所长,给农户们出起了“金点子”。“咱们的杏要是做成杏干,能放好几个月,还能卖更高的价钱”“现在网上卖东西可方便了,学会开网店、做直播,咱的杏能卖到全国去”这些话让农户们眼睛亮了起来,不少人拉着成员的手追问:“那咋做杏干啊?网上咋卖啊?”看到农户们的热情,实践团成员更坚定了帮到底的决心。
夕阳西下,实践团的工作还没结束。灯光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白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汇总起来,一点点形成专题报告,针对性的帮扶建议也渐渐清晰:成立互助小组,让农户抱团发展,解决劳动力和议价问题;引入简单的杏干加工技术,组织培训让大家学会深加工;帮着搭建电商试点,教农户线上卖货;定期请专家来指导,提升种植技术等等每一条建议,都紧扣农户的实际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