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登科录里的陌生人
在明代某科进士登科录的残页中,一行行竖排的楷书记录着一位考生的信息:
“王朝用,貫四川順慶府南充縣民籍,国子生,治詩經,字政行,年三十五,二月十二日生。曾祖真,祖志方,父崇应,母吕氏。弟朝聘、朝献、朝翰、朝钧。妻张氏。順天府鄉試第六十六名,會試第一百八十二名。”
这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实则是一位明代平民子弟人生轨迹的浓缩。王朝用,这个名字在史书中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但他的经历却折射出明代科举制度下,普通百姓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图景。
二、基本信息:来自四川南充的平民子弟
王朝用的籍贯是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今四川省南充市),属于明代的“民籍”(普通百姓户籍)。他的字是“政行”,取自“政治清明、行为端方”之意,符合明代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透露出他对未来仕途的期待。
从年龄看,王朝用登科时三十五岁,这在明代科举考生中属于“中年”(明代科举没有年龄限制,考生从十几岁到几十岁都有)。他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这一细节被精确记录在登科录中,源于明代科举对“年齿”的严格要求——需证明考生符合“身体健全、年龄适宜”的条件。
三、家庭背景:平民出身的“白身”子弟
王朝用的家庭背景是典型的平民家庭:
曾祖王真、祖父王志方、父亲王崇应,均无官职记载,属于“白身”(平民);
母亲吕氏,是普通家庭妇女;
兄弟四人,分别名为王朝聘、王朝献、朝翰、朝钧,采用“朝”字辈命名,体现了家族对伦理秩序的重视;
妻子张氏,亦为平民出身。
没有家族官爵的庇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王朝用的科举之路完全依赖自己的努力。这在明代并不罕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明确“取士不问家世”,鼓励平民子弟读书应试,王朝用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四、科举历程:国子生的“捷径”与诗经的选择
明代科举的流程是乡试(省级考试)→会试(全国考试)→殿试(皇帝主持的考试)。王朝用的科举之路有两个关键节点:
1. 顺天府乡试:国子生的“主场优势”
王朝用的“出身”是国子生(明代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明代最高学府,隶属于礼部,学生主要来自各地推荐的优秀子弟(如府州县学的生员)或官员子弟。国子生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参加顺天府乡试(顺天府是明代北京,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而无需返回原籍四川参加乡试。
顺天府乡试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京畿地区的生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子生,录取名额仅数十人。王朝用能考中第六十六名,说明他的学识在众多考生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 会试:从“贡士”到“进士”的关键一步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可参加次年的会试。王朝用在会试中取得第一百八十二名的成绩,成为“贡士”(会试录取名额一般为三百名左右)。贡士需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录取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虽然登科录中没有记录王朝用的殿试排名,但他能通过会试,说明他已具备成为进士的资格。按照明代惯例,他之后会被授予低级官职(如知县、主事等),开始自己的仕途。
五、治经选择:《诗经》的“实用主义”
王朝用“治诗經”(攻读《诗经》),这一选择体现了明代考生的“实用主义”。《诗经》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内容多为民间歌谣、宫廷乐歌,语言相对易懂,注释也较为丰富(如汉代毛亨、郑玄的注疏)。相比《尚书》(晦涩难懂)、《礼记》(内容繁杂),《诗经》是明代考生的“热门选择”——不仅容易掌握,而且考试题目多来自《诗经》的内容或注释。
王朝用选择《诗经》,无疑是为了提高科举考试的成功率。这一选择也符合明代科举“以经取士”的原则——考生需精通一部经典,才能在乡试、会试中取得好成绩。
六、社会意义:平民上升的“缩影”
王朝用的生平,是明代平民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的“缩影”。他的经历体现了明代科举制度的两大特点:
1. “取士不问家世”的公平性
明代科举制度打破了唐代“门第取士”的传统,明确“凡乡试、会试,皆以文章定高下,不以家世论”。王朝用作为平民子弟,没有家族背景,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2. 国子生的“上升通道”
国子监是明代平民子弟的“上升通道”——只要成绩优秀,就能进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生,进而参加顺天府乡试,获得更高的录取机会。王朝用的“国子生”身份,为他的科举之路提供了“捷径”,也说明明代教育制度对平民子弟的包容。
七、结语:被历史遗忘的“小人物”
王朝用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明史》等正史中,他的仕途经历也无从考证。但从登科录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还原出一位明代平民子弟的人生轨迹:出身贫寒,却勤奋读书;成为国子生,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会试,成为进士;最终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故事虽然平凡,却蕴含着明代社会的“活力”——普通百姓通过读书和科举,有机会进入仕途,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这正是明代科举制度的魅力所在,也是王朝用生平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1. 明代某科《进士登科录》残页;
2. 《明史·选举志》;
3. 《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何炳棣著);
4. 《四川地方志·南充县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