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丁彦雨航是CBA赛场上炙手可热的明星,其生涯收入轨迹,恰似一部职业运动员的“风险启示录”,藏着荣耀与遗憾。
作为CBA的代表性球员,丁彦雨航的收入主要由薪资与代言构成。CBA生涯里,他的薪资随状态起伏剧烈:新秀期(2011-2014)三年收入75万-150万;上升期(2014-2017)凭借3年720万合同站稳脚跟;巅峰期(2017-2018)更是签下1年2000万高薪,却因冲击NBA放弃后续合约。然而伤病成了转折点,滑落期(2019-2025)薪资断崖式下跌,从山东队的600万年薪,跌至上海队200万、同曦队40万,最后广州队30万底薪因体测未过甚至未能兑现。综合来看,其CBA薪资保守估计3000万-3400万,上限约4660万。
商业代言方面,2018年他与耐克签下5年1100万合约,即便后续缺阵仍获全额支付,再加上床垫品牌代言、商业演出等,单场出场费7万-15万元,构成了稳定的收入补充。但高收入背后是高风险。2018年膝盖重伤后,他自费200万赴美治疗,后期因状态下滑,收入锐减,甚至一度无球可打。2025年退役后,他转而投身青训、野球赛事与解说,开启新赛道。扣除各项支出,丁彦雨航生涯净收入约3500万-4500万。
从巅峰期的年薪千万,到退役前的底薪挣扎,丁彦雨航的经历印证了职业运动员的残酷:高薪与伤病如影随形,巅峰时的积累,往往要为后期的不确定性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