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提醒自己:你的父母,并不是无条件爱你的。
你一生痛苦的根源,不是穷,不是丑,而是你始终在等他们说一声“抱歉”,而他们,却在等你“报恩”。
你渴望的是理解与看见,而他们索要的,是服从与偿还。
与父母的这道鸿沟,让孩子在成年后的世界里,步履蹒跚,伤痕累累。
原生家庭这5课,越早学会,越早解脱,早日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01.
原生家庭第一课:承认吧,父母的爱,也是有条件的。
别再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谎言来麻痹自己了。
你仔细回想,是不是考了第一名,才能换来一个笑脸?
是不是乖巧听话,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是不是满足了他们的期待,才被认为是“好孩子”?
这份爱,从一开始就被标好了价码,它需要用你的服从、你的成绩、你的牺牲去交换。
你得到的不是爱,而是“有条件积极关注”。
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在《幸福童年的秘密》中写道:“一个得不到足够尊重的孩子,终其一生都会去寻求尊重。”
你在成年后对外界认可的极度渴求,对伴侣一丝一毫怠慢的极度敏感,都源于此。
因为你从小就明白,爱,是需要努力“挣”来的,一旦你表现不好,它随时会被收回。
02.
- 原生家庭第二课:他们爱你很好,不爱你,也没关系。
这是一个极其残酷却真实的真相。
你必须明白,他们爱不爱你,能给你怎样的爱,是由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父母有他们自己固有的认知、他们的经历、他们从上一代继承来的创伤。
这与你是否优秀、是否可爱,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不是一件待估价的商品,需要他们的爱来为你贴上合格的标签。
你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你必须了解,你就是世界。”
你本身就是完整的,不需要向任何人乞讨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当你想通这一点,你就不再会因为他们的一句否定而自我怀疑,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一次冷漠而感觉被全世界抛弃。
他们爱你很好,如果不爱你,也没有关系,你可以自己爱自己。
03.
- 原生家庭第三课:你拯救不了你父母,请把他们的命运还给他们。
很多“懂事”的孩子,从小就扮演着家庭拯救者的角色。
他们或是父母的出气筒,或是婚姻的调停员,或是整个家庭的情绪支柱。
你以为这是责任,其实这是一种越界。
你背负了不属于你的十字架。
心理治疗大师弗里茨·皮尔斯有一段著名的《格式塔祈祷词》:“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不是为了实现你的期望而活,你也不是为了实现我的期望而活。”
你的父母,有他们自己的人生功课要去完成,他们的婚姻、他们的遗憾、他们的痛苦,那是他们的命运。
你无法,也不应该去承担。
收起你那可笑又可悲的拯救欲,当你把他们的命运还给他们。
这样,你才真正拿回了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04.
- 原生家庭第四课:要“孝而不顺”,别把服从与控制当成爱。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想必你听到耳朵长茧了吧。
这是天下最温柔的枷锁,最甜蜜的毒药。
它以爱的名义,行控制之实,让你在反抗时,背负上沉重的道德枷ll。
真正的孝顺,是孝而不顺,
你没有必要对他们言听计从,也没有必要为了让他们开心而毁掉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孝顺,是过好你自己,活出你的生命力,让他们看到一个独立、完整、幸福的你,从而让他们放心。
是“大事上,我有我的主张;小事上,我可以尊重你的习惯”。
是心里有他们,而不是脑子里没自己。
为自己的事情不惜跟父母据理力争时,那不是叛逆,那是你生命开始觉醒的怒吼。
05.
- 原生家庭第五课:放弃等那句“对不起”,你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这或许是所有功课里,最难,也最关键的一课。
你在等一句道歉,等他们承认曾经对你的伤害。
但这句道歉,大概率永远不会来。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没有错。
等待,就是你把疗愈自己的权力,交到了那个曾经伤害你的人手上。
女作家塔拉·韦斯特弗在她的回忆录《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记录了她如何从一个被禁锢、被伤害的家庭中挣脱,通过教育重塑自我的历程。
她最终的和解,不是等来了父亲的道歉,而是她终于有力量,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请放弃等待父母道歉,因为你的人生,不必等他们批准。
所以,决绝地往前走吧。
带着一身童年伤疤磨出的智慧,去开创属于你自己的天地。
不期待,不内疚,不强求,不回头。
你就是自己的千军万马,也是自己唯一的靠山。
人生这场局,最好的结局,不是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而是你终于成为了那个,可以为自己负责的、自由的大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