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基于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化改编,对话和部分细节经过艺术加工,旨在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时代背景。
"啪!"
奏折重重拍在龙案上,震得整个太和殿都在颤抖。
"你竟敢欺瞒朕!"朱棣怒火冲天,龙袍下的身躯因愤怒而颤抖,"朕当年连方孝孺十族都敢诛,你算什么东西!"
跪在殿下的重臣浑身发抖,额头冷汗如雨下:"皇上饶命,臣万死不敢..."
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都知道,当皇上提起方孝孺十族时,就意味着又要血洗朝堂了。
就在这时,一个身着蓝袍的太监缓步从殿侧走出,不急不缓,仿佛丝毫不受这肃杀气氛影响。
他轻声开口,说了一句话。
朱棣的怒容瞬间僵住了。
01
永乐四年秋,京城的梧桐叶正黄。
朱棣站在乾清宫的窗前,望着远山如黛,心中却翻腾着八年前那个血腥的夜晚。
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破。
"召方孝孺来见朕。"刚刚坐稳龙椅的朱棣下令。
方孝孺被押进奉天殿时,衣衫褴褛,满头灰土,但双眼依然炯炯有神。他看了一眼高坐龙椅的朱棣,冷笑一声:"燕贼!"
"方先生,朕知你是大才,只要你肯为朕起草登基诏书,朕既往不咎。"朱棣压抑着心中怒火。
方孝孺昂首挺胸:"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你不怕死?"
"你能杀我一人,还能杀我九族不成?"
朱棣眼中寒光一闪:"朕可以诛你十族!"
方孝孺仰天大笑:"诛我十族又如何!纵然粉身碎骨,也不为乱臣贼子张目!"
那一夜,南京城血流成河。
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门生故友,共计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斩。刑场上哭声震天,血腥气弥漫半个京城。
朱棣坐在龙椅上,看着一颗颗人头落地,心中没有丝毫波澜。
"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反对朕的下场!"他对身边的宦官说道。
但是那一夜过后,朱棣发现了一个问题。
文人们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不是恐惧,而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鄙夷。
"方正学十族之祸,古今罕见。"有人在暗中议论。
"连老师的学生都不放过,这还是人吗?"
"史书如何记载?千古骂名啊!"
这些话像细密的针,一根根扎进朱棣的心里。
02
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
那年他才十一岁,明军攻破昆阳时,他正在家中读书。父亲马哈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也懂一些武艺。
"三保,快跑!"母亲抱着他哭道。
但已经来不及了。明军冲进了院子,刀光剑影中,父亲倒在血泊里。
小小的马三保被俘,和其他男童一起,被送往京师,净身入宫。
那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因为聪明伶俐,马三保被分配到燕王府,成了朱棣的贴身内侍。
"主子,您的茶。"十五岁的马三保小心翼翼地端着茶盏。
朱棣抬头看了看这个眉清目秀的少年:"你叫什么名字?"
"回王爷,奴婢马三保。"
"马三保...好名字。"朱棣点点头,"以后就跟在朕身边吧。"
从那时起,马三保就成了朱棣最信任的人之一。
靖难之役四年,马三保始终跟在朱棣身边。白沟河之战,他为朱棣挡过箭;东昌败退,他背着受伤的朱棣跑了十几里;郑村坝决战,他拼死救出了被困的朱棣。
"三保,没有你,朕早就死了。"朱棣拍着马三保的肩膀,"等朕成了大事,决不会忘记你。"
永乐二年,朱棣正式赐姓"郑",马三保成了郑和。
"朕要你去远洋,宣扬我大明国威。"朱棣对郑和说,"这件事,只有你能做。"
郑和跪下:"奴婢愿为主子粉身碎骨。"
但郑和心里明白,朱棣选择他去下西洋,不仅仅是因为信任,更因为他是太监,没有后代,不会有异心。
这就是朱棣的多疑。
03
永乐朝的功臣们,活得很小心。
丘福,靖难第一功臣,每天上朝都要在家中斋戒,生怕说错一句话。
朱能,东昌救驾之功,平日里从不与人深谈,总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
张玉战死了,但他的儿子张辅更加谨慎,从不谈论政事,只专心军务。
"皇上的脾气越来越不好了。"丘福私下对朱能说。
"你小声点!"朱能四下张望,"隔墙有耳。"
永乐三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因为反对下西洋,被下狱。
永乐五年,兵部尚书金忠因为一句无心之言,被革职为民。
永乐七年,翰林学士解缙因为参与太子之争,被贬至广西,最终死于锦衣卫诏狱。
每一次处置,都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压抑。
"咱们这些功臣,在皇上眼里算什么?"有人在酒后感慨。
"别说了,想活命就闭嘴。"
朱棣坐在龙椅上,冷眼看着下面的群臣。他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也知道他们在怕什么。
"朕就是要让你们怕!"他心里想,"只有怕,才不会生异心。"
但有时候,朱棣也会感到孤独。偌大的皇宫,竟然找不到一个能说真话的人。
除了郑和。
04
永乐三年冬夜,雪花纷飞。
乾清宫内炭火正旺,朱棣披着貂裘,正在翻看下西洋的准备事宜。
"郑和,你看这份清单如何?"朱棣把一卷文书递给郑和。
郑和接过细看,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船只数量、人员配备、物资准备等等。
"回皇上,这次规模确实不小。需要这么多人手吗?"郑和问道。
"当然!"朱棣眼中闪着光芒,"朕要让海外诸国都知道,大明有多强盛!"
郑和点点头,又继续翻看文书。
"朕最近心情不好。"朱棣忽然说道。
郑和放下文书,恭敬地听着。
"这些功臣,一个个都不让朕省心。"朱棣的声音里有些疲惫,"夏原吉反对下西洋,说劳民伤财;金忠嫌朕用兵过多,说穷兵黩武;解缙更是胆大包天,竟敢干预储君之事。"
郑和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朕在想,是不是该清理一下了。"朱棣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太祖高皇帝当年怎么做的,朕也怎么做。"
郑和心头一惊。他知道朱棣说的是什么。
洪武年间,朱元璋大杀功臣,胡惟庸、蓝玉等人,连同其党羽,前后杀了数万人。
"主子三思。"郑和小心翼翼地说。
"三思什么?"朱棣转过头看着郑和,"朕的江山来之不易,容不得任何人染指!"
"奴婢明白主子的意思,只是..."郑和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
"奴婢觉得,主子现在的情况,和太祖爷当年不太一样。"
朱棣眉头一皱:"哪里不一样?"
郑和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话很危险,但必须说:"太祖爷杀功臣,是因为江山已经稳固。但主子您..."
"朕怎么了?"朱棣的声音有些冷。
"主子您还需要这些人帮您成就更大的功业。"
朱棣沉默了。
窗外雪花依然纷飞,屋内炭火噼啪作响。
良久,朱棣才开口:"你的意思是,朕现在还不能动这些人?"
"奴婢不敢妄议。"郑和低下头,"只是觉得,主子如果真的要成就千古功业,还需要群臣齐心。"
朱棣没有再说话,但郑和能感觉到,皇帝的杀意正在酝酿。
他知道,如果不及时阻止,朝堂又要血流成河了。
永乐八年春,一件小事彻底激怒了朱棣。
那天早朝,工部尚书宋礼在汇报工程进度时,无意中说了一句:"臣以为,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朱棣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朕的决定,还需要从长计议?"
宋礼吓得立刻跪下:"臣不敢,臣只是..."
"朕看你们是越来越不把朕放在眼里了!"朱棣猛地站起身,"一个个都敢质疑朕的决定!"
满朝文武战战兢兢,没人敢吭声。
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朕当年连方孝孺十族都敢诛,你们这些人算什么!"
就在这时,郑和从殿侧缓步走出。
他走到朱棣面前,缓缓跪下,开口说了第一句话。
朱棣听完,脸色瞬间大变,整个人僵在那里。
片刻后,郑和又说了第二句话。
朱棣的眼中竟然闪过一丝忌惮之色。
最后,郑和说了第三句话。
朱棣沉默了整整一刻钟。
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皇帝的最终决定。
但没有人知道,郑和到底说了什么,为什么能让杀伐果断的永乐皇帝突然收敛了杀心?
这三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