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国家文物局揭秘“海外文物归国路”: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涉多重因素,最长一项耗时25年

0
分享至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表示,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返还事关维护国家文化权利,凝聚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十四五”期间,国家文物局会同宣传、外交、公安、司法、文化和旅游、海关等多个部门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等,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入手,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会现场 据中国网

解冰介绍,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中的跨部门协同力度;推动开展历史上流失文物的溯源和流转历史研究,为流失文物追索夯实基础。努力推进追索实践,圆明园石柱、丰邢叔簋等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特别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帛书——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在流失美国79年后回归祖国,是我国依托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成果,针对国际公约无法适用的我国近代流失文物取得的成功案例。

解冰表示,国家文物局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与27国签署政府间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协定,联合18个国家发布《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扩大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同心圆”。2025年,我国还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国际空间。

解冰说,五年来,每一批文物的回归都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关注,有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涉及国际政治、法律、历史、文化、民族情感等多重因素,工作的开展基于尚不完善的国际秩序规则和不同国家的共识与合作,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现已完成的追索工作中,最长的一项耗时25年。

解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归途”为“征途”,进一步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安排,协同各方,凝聚合力,推动更多文物“回家”。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星新闻 incentive-icons
红星新闻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
189244文章数 133504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