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一直都是零售行业独树一帜的存在。
而于东来作为其灵魂人物,他的理念也一直都被民众所追捧。
网上很多地方都能找到于东来讲话的视频。
视频里他抑扬顿挫地述说着接地气的大道理,引得观众连连称赞。
殊不知,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人”,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说视频里的于东来可能不存在,是因为那说不定是AI合成的视频。
视频里的观点,往往经过了刻意放大,或者直接就是虚构的。
可能是一些看似高深的人生哲理,也可能是一些有模有样的商业秘密。
这些东拼西凑的碎片化信息,把于东来包装成了一个商界的“圣人”。
而有了这层的“圣光”,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他的AI形象博流量,形成循环。
实际上,这种“造神”的行为,是在从根本上摧毁于东来的名声。
表面上看,这些内容好像是在为他引流。
可仔细想想,为什么网上那些AI生成的“于东来”,会有那么多人追捧?
那是因为他们在消耗他以及公司的影响力。
这些人使用他形象的时候,可不会经过他本人的同意,内容自然也不会经过他的审核。
那么在视频中夹带一些“私货”,也就不奇怪了。
比方说让于东来去给自己带货。
毕竟他们可不是真的是为了抬高于东来的地位才进行AI创作的。
商业行为的根本目的,还是赚钱两个字。
当粉丝看到“于东来”的形象,就会觉得很靠谱。
既然于总都亲自推荐产品了,那跟着买肯定没错。
结果可能买到家才发现,东西根本就不值那个价。
钱白花了不说,还受了一肚子的气。
这个账,肯定是要算到“骗”自己的那个于东来身上的。
网上流传的AI形象可不止于东来一个,造成的影响也不会止步于一家公司。
这种被骗的经历太多了,大家就会对市场越来越没有信心,觉得到处都是坑。
就像是遇到山寨产品一样,为了不买到假货,那最好的做法就是不买这个牌子。
所以这种滥用AI的风气要是刹不住的话,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今年以来,很明显能感受到网络上AI合成的视频越来越多。
短到十几秒的广告,长到一两个小时的电影,到处都有AI的痕迹。
AI泛滥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发展让合成视频变得简单了。
以前搞个视频合成,非专业人士不行。
就算是专业人士,也要配齐很贵的硬件,使用非常复杂的软件,花好几天才能做出来。
所以之前不是没有类似的行为,只是成本高,效果差。
就算是做出来了,通常也都是被一眼识破,只能当个乐子看。
而现在的AI合成技术已经趋于完善。
各种AI工具网上一抓一大把,操作步骤还都一个比一个简单。
只要有心学习,几天甚至几十分钟都能做出点东西出来。
要是再经过一番优化迭代,想要以假乱真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技术是没有自己思维的,一些喜欢搞歪门邪道的人得到它,自然就被用在了歧途上。
利益驱使也是AI泛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了流量就意味着有了金钱。
想要成为有流量的名人不容易,但是想要用AI模拟出一个名人,并不难。
把要求往AI里一丢,让假人随便说几句话,就能吸引一大批人来围观。
流量有了,再接广告、带货,防不胜防。
被抓到当然需要赔偿,可是万一没有被抓,那等着自己的就是无本万利。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监管相对滞后的问题。
此前光明网、红网等央媒也报道过此类AI滥用事件。
“全红婵带货”的事件之后,相关部门也给出了新规。
规定9月份以后,AI生成的内容必须进行标注。
9月8号李亮也发文表示,平台已经处理了上千个AI黑产账号。
看得出来,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AI滥用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可是AI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新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监管想要及时跟上并不容易。
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也让很多人变得有恃无恐。
所以,只是等着违法人员被处理是不够的,自己也得提高警惕不被骗才行。
有时候认不出AI和真人,还真不怪观众太疏忽。
一些视频做得本来就真假难辨,如果作者再把清晰度调低一些,很多辅助判断的细节就会丢失。
想要通过那些小瑕疵辨别真假,就变得很困难了。
不过很难并不代表完全无法分辨。
即便画面很模糊,也能看清人物的口型与动作。
现在的AI形象已经能保证口型与文字吻合,但做不到完美。
仔细看的话,很明显能感觉到AI人物的嘴部发力很奇怪,不符合常识。
甚至有一些做工粗糙的视频,人物的五官的大小都无法保持一致,很容易看出问题。
当然,见到很模糊的视频,最好是看个乐子就行,不要轻易当真。
另外从声音也可以进行判断。
AI生成的声音,总是会带着一点或强或弱的“电音”。
正常人说话的时候,极少会一直带着那种“滋滋啦啦”的声音。
同时AI的咬字也总是在奇奇怪怪的地方突然加重,不像是人类的说话习惯。
通过这些综合判断,大致就能分辨出是否是真人在说话。
这些问题都能通过长时间的调试来解决,但也不用担心。
如果骗子能有耐心和能力去精益求精的话,大概他也不会甘心做一个骗子了。
当然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相信直觉。
突然感觉某个视频像是AI合成的,那就保持怀疑态度,不要轻信。
这样的话,大概就能避免很多的坑。
AI技术的滥用,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我们当然不能掉以轻心地忽视掉潜在风险,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地全盘否定。
技术进步与规范治理必须同步推进。
在这场真实与虚拟的博弈中,保持清醒的认知,是我们守护自我、远离“造神”陷阱的最有力武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