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元自助午餐刷屏:谁还去海底捞吃火锅?
谁能想到?现在踏进海底捞,不少人目标不是沸腾的牛油锅——而是20块钱一位的工作日自助午餐。
网友晒出的菜单里,3款热菜、3款凉菜、1款水果,再加上2款饮料和2款主食,凑齐一顿管饱的午餐。要知道,海底捞平日人均近百元,这20块的定价,不管跟自己过去比,还是跟当下午市市场的快餐比,都像“贴钱赚吆喝”。更有人发现,每天的菜色还不重样,连“吃腻”的顾虑都被打消了。
![]()
02、早从2020年就埋线:“非火锅”服务不是突发奇想
别以为这是海底捞突然的“脑洞”——早在去年,各地就陆续传出它推工作日自助午餐的消息,只不过因消费水平、饮食习惯不同,定价和菜色各有差异,有的城市门店甚至卖起12-15元的盒饭,专门抓忙碌的上班族。
往前数更久,2020年时,海底捞在新加坡、伦敦等海外门店就先试水了盒饭套餐。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操作,其实都是它“差异化经营”理念的落地——集团本就鼓励餐厅按地区调整,才有了这些五花八门的“非火锅”服务。连网友都调侃:“看这早餐、盒饭摊位摆出来,就知道海底捞的压力不小。”
![]()
03、挖存量:把“闲时”熬成“黄金档”的生意经
为什么偏要在“非火锅”上花功夫?看数据就懂了。
海底捞2024年日均客流110万人次,看着可观,但餐饮行业的规律摆着:午市客流远少于晚市,工作日午市更是低谷。快节奏的午间时段,没人愿意等火锅慢慢煮,消费者要的是“快、省、饱”。
海底捞刚好抓准这个痛点:用自助午餐、盒饭接住午市需求,再靠早餐挖早市潜力。凭借大品牌的口碑、服务和亲民价,把原本冷清的“空闲时段”,硬生生改成了能创收的“黄金时段”——这不是简单的业务补充,是把门店的存量价值榨到了极致。
![]()
04、13个子品牌开疆:从火锅到烘焙,海底捞要当“餐饮全家桶”?
门店内挖潜力还不够,海底捞早就在“副业”上撒开了网。
它有个“红石榴计划”,专门靠新品牌、新模式拓展版图。2024年财报显示,这一计划已孵化11个子品牌、74家店——从烤肉(焰请烤肉铺子)、炸鸡(小嗨爱炸)到香锅(苗师兄香锅)、烤鱼(喵塘主麻辣烤鱼),再到中餐(汉舍中国菜)、面条(HaoNoodle),把“火锅之外”的赛道铺了半条街。
进入2025年,脚步更没停:1月上线砂锅菜品牌“从前印象砂锅菜”,5月又开了面包烘焙品牌“SHUABAKERY”。算下来,现在海底捞已有13个子品牌,覆盖烤肉、麻辣烫、烘焙等多个品类,活脱脱要做“餐饮全家桶”。
![]()
05、逼不得已的“去火锅化”:火锅赛道真的卷不动了
这么折腾,本质是火锅生意不好做了。
火锅是中国餐饮的大品类,但现在早已高度饱和——红餐研究院数据显示,高线城市的中高档火锅市场,早就进入“内卷到极致”的状态,渗透率接近天花板。海底捞作为主打火锅的品牌,过去几年面临着市场压力大、消费者增长慢的困境,不找新出路不行。
拓展“非火锅”子品牌,就是它的破局招:既能把触手伸到更多赛道,分散经营风险,又能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为集团铺好“第二增长曲线”。
![]()
06、未来难料:这场改革能让海底捞稳赢吗?
从挖门店闲时价值,到开13个子品牌,近几年的海底捞确实越来越“忙”。但餐饮江湖从来风云变幻:新品牌能不能站稳脚跟?午市自助的热度能不能持续?“去火锅化”会不会稀释自身优势?
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海底捞这场“去火锅化”的改革,是求变的勇气,还是无奈的尝试?最终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领跑,还得交给市场检验。至于结果如何?咱们接着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