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翔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并非抽象的价值符号,而是在战火硝烟中由无数群体用行动铸就的精神丰碑。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正是这一精神的重要孕育者、践行者与传承者。无论是战时内迁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华西坝五大学等,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等,无不在战火中坚持办学。
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在绝境中守护教育火种,形成战时大学服务家国、师生投身救国的办学理念。例如,西南联大等高校调整学科设置,增设航空、兵器、化工、无线电等专业,重点培养军工人才。陕北公学、抗大等干部学校以培养抗日先锋队为目标,开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运工作”等课程,成为“抗战的教育”和“教育上的抗战”的典范。
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不仅着眼于“救当下”,更着眼于“建未来”。师生们深知,战争终会结束,国家重建必依赖于人才,因此在极度艰难中仍坚持“培养完整的人”,既传授支撑战时斗争、战后建设的专业知识,更培育筑牢民族根基的健全人格与家国情怀。这种在绝境中坚守育人初心的实践,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民族危亡之际淬炼的精神风骨。它延续了传统教育经世致用的内核,融入了救亡图存的使命,更彰显出知识分子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
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其办学精神和实践深刻融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红色基因,为当代高等教育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上提供了兼具历史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启示。在任何时期,大学都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精神的熔炉;不仅是人才的摇篮,更是国家的希望。
回望历史,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体现与传承,早已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范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办学条件如何改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能变,“与国家同频、与民族共振”的定位不能变,“在困难中坚守、在挑战中担当”的风格不能变。为此,大学应深挖校史中的抗战记忆与红色资源,将抗战办学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直观感受战时大学的坚守与担当;更须在办学实践中延续教育报国志向,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需要深度对接。教师则需承续战时师长风骨,深耕专业传知识,言传身教育品格,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青年学子应以抗战青年为榜样,在勤学笃行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当“先锋栋梁”,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薪火相传。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