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再生水厂入选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等四部门2025年评选的成都市“美丽城市”环境健康典型案例,项目以“污水治理典范,生态发展新章”为主题,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实践方案,成功评选为环境健康综合类管理典型案例。
成都生态环境局等评选部门表示,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再生水厂案例是成都市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中,实现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健康效益与经济效益(潜在) 多重统一的创新探索,生动诠释了“邻避”设施如何通过科学的环境健康综合管理转变为“邻利”典范。该案例从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健康视角出发,通过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与全过程臭气控制技术,并创新性地将污水处理设施与地面体育公园、湿地景观进行立体化、一体化融合设计的核心做法, 成功破解了传统污水处理厂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
其典型经验在于:
一是坚持技术引领,通过采用“改良Bardenpho+高密沉淀池+反硝化滤池”等先进工艺和全封闭式除臭系统,确保了出水水质的稳定达标和周边环境的空气清新,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居民健康的潜在影响;
二是创新空间利用模式,通过“地下治污+地面公园”的设计,不仅集约节约了土地资源,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优质的运动休闲和生态体验空间,直接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福祉和生活品质;
三是注重环境健康宣教功能,通过设置水资源科普设施和开放参观,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对城市水循环的认知。
该项目不仅在有效处理污水、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更通过将“邻避”设施转化为集生态、运动、科普于一体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显著提升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健康水平和居民的幸福感,为探索大型市政环保设施如何实现环境健康综合管理、促进社区和谐共融提供了具有开创性的方案。
生产——地下治污工厂的科技硬核
这座藏在体育公园里的“地下治污”工厂采用全地埋、全封闭模式,运用“预处理+改良Bardenpho+高密沉淀池+反硝化滤池”的污水处理工艺,处理规模8万吨/日,出水水质优于《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
科技赋能让治污更高效,第七再生水厂在运行管理方面,通过大数据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备有智能巡检机器人、精确曝气系统、精确加药系统、磁悬浮离心鼓风机、水源热泵系统等,相较传统污水处理厂,人工巡检频次可降低50%以上,能耗可降低15%以上。
生活——74亩体育公园的民生温度
副厂长王小龙说:“看不见是处理,看得见是风景。”
公园以“水”为灵魂设计,从形象科普区到极限运动场,从雨水花园到火炬塔,每一处细节都暗藏环保巧思。还设置有足球运动区、儿童活动区、极限运动区、篮球运动区、网球运动区等多功能体育空间,化“邻避”为“邻利”,为市民提供亲子、科普、运动的生活活动场所。
不仅如此,2021年以来,第七再生水厂作为成都市金牛区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开放基地,积极通过平台展示+实地参观+互动教育体验等方式宣教,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构建一个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环境健康知识普及平台,累计接待上千人次,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生态——绿色低碳发展的持续探索
“入选‘美丽城市’案例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排水公司副总经理丁宇说道。
第七再生水厂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地下治污+地面公园”的立体化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绿化率超50%,创新实践,重新定义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民生的融合之道。
未来,这里将围绕“资源化、能源化、低碳化、智慧化”转型发展。计划2年后建成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年发电量近100万度;通过AI数据融合管理实现药剂精准投加,预计节约5-10%的药剂量;七厂一、二期污水处理量设计规模18万吨/日,再生水使用量约为13万吨/日,利用率超75%;通沟细砂作为固废资源回收利用每年超1200吨,增设便民设施,让“运动+环保”的民生服务更完善。
成都市排水公司第七再生水厂用实践证明:环保设施与城市生活可以和谐共生。这份荣誉不仅是对环境人匠心的肯定,也为我们展现出城市建设与生态融合的新可能。守护每一滴水,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编辑:智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