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这个名字,其实是明朝才有的。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组织人力在此修建明长城关口。
因为这个关口周边有山有海,遂命名为山海关。
在它漫长的历史中,它有着一系列古老而显赫的“曾用名”:渝关、临渝关、临闾关。
它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边界附近。
山海关位处燕山和渤海之间,是明长城最东端的关隘,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一、古老显赫的山海关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渝关,一名临渝关,亦曰临闾关。 今名山海关,在永平府抚宁县东百里,辽东广宁前屯卫西七十里。 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实为险要。 隋开皇三年,城渝关。
端倪解析:
顾祖禹开篇点明了山海关的“地理绝佳””:它“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实为险要”。
天然要塞: 这种“山海结合”的地形,在古代是天赐的防御屏障!
它堵死了陆地通道,除非敌人能从海上绕过,否则就必须通过这唯一的“口子”。
这使得山海关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要塞。
扼守咽喉: 从隋朝开皇三年开始筑城,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里的价值。
隋炀帝时,李密就曾建议杨玄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可不战擒也”。
这句“扼其咽喉”,给山海关打上了“战略死穴”的标签!
谁能控制这里,谁就能卡住敌人的“脖子”。
二、山海关畔的血与火
山海关,可不只是个地理标志,它更是无数帝王将相的“生死门”,见证了太多王朝的兴衰与命运的转折!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唐贞观十九年征高丽,还自临渝。 开元二十年,契丹可突干叛,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屯于渝关外,为可突干所败。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叛,平卢帅刘客奴挈池来归,寻遣先锋使董秦袭渝关,入北平。 《唐志》:「柳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关守捉城」,所谓卢龙之险也。 天复三年,契丹阿保机遣其将阿钵寇渝关,刘仁恭子守光戍平州,诱执之。
端倪解析:
山海关下的烽火连天。
进退枢纽: 唐太宗征高丽,回师时路过临渝关,这说明它在唐朝对外征战中,是重要的军事进出通道。
契丹叛乱: 开元二十年,契丹可突干反叛,唐将郭英杰在渝关外被击败。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部将还曾“袭渝关,入北平”。
这说明,每当北方边疆有事,渝关总是首当其冲,成为兵家争夺的焦点。
《唐志》甚至称其为“卢龙之险”,可见其防御重要性。
契丹试探: 五代时期,契丹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竟然派兵“寇渝关”!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契丹对中原的“战略试探”!
虽然当时被刘仁恭之子刘守光“诱执”,但它预示了后来契丹南下的野心。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五代梁乾化中,渝关为契丹所取。 薛居正曰:「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 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㗏。 及晋王存勗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中国患。 」欧阳修曰:「渝关东临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斗绝,并海东北有路,狭仅通车,其傍可耕植。 唐置东硖石、西硖石、緑畴、米砖、长杨、黄花、紫蒙、白狼城,以扼之。 」
端倪解析:
山海关的“得失之间”影响了王朝气命。
失地之痛:“渝关为契丹所取”!这短短几个字,背后是中原王朝的巨大耻辱和战略失误。
痛心疾首:薛居正这位史家直接指出了“晋王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中国患。”
再险要的关口,如果守将“恃勇不修边备”,也会瞬间变成“漏斗”!
周德威的“大意”,直接导致了契丹能在营、平二州之间“刍牧”(放牧),这不光是军事威胁,更是对中原王朝主权和颜面的巨大挑衅!
这为宋朝时期燕云十六州的长期失陷埋下了伏笔。
防御体系:欧阳修则详细描述了山海关周边的“精密防御体系”。
“山皆斗绝”、“路狭仅通车”,以及唐朝在这里设置的东硖石、西硖石、绿畴等八个城戍。
这说明,山海关不仅仅是一个关口,它是一个由多个防御点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后文我会详讲)
三、辽金元的你争我抢
山海关在辽金元三朝手中,更是扮演了“中原门户”的关键角色!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后唐清泰末,赵德钧镇卢龙,石敬瑭以太原叛,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 」盖渝关控据形要,制临蕃、戎,实为天险。 幽、平之间,以五关为形胜,而渝关又其最也。 宋宣和末建燕山路,而渝关为女真所得,覆败不旋踵焉。
《金虏节要》云:「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关,景州东北乃松亭关,平州之东乃渝关。 」渝关,金人来路也。 自雄州东至渝关,并无保障,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冈复岭,中五关惟居庸、渝关可通饷馈,松亭、金坡、古北止通人马,不可行车。 其山之南,则五谷良材良木无所不有,出关未数里,则地皆卤瘠,盖天设之险。 宋若尽得诸关,则燕山一路可保矣。
端倪解析:
山海关在“草原王朝崛起和中原王朝衰落中有着关键作用。
述律后神预言:石敬瑭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后一语道破天机:“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
“军事战略大师”的眼光果然不同凡响!
她一眼就看穿了:渝关才是关键! 只要控制了渝关,就能“制临蕃、戎”,是真正的“天险”!
燕山五关之最:《金虏节要》将山海关列为“燕山五关”(金坡、居庸、古北、松亭、渝关)之一,并强调它是“金人来路”!
这说明,辽、金等少数民族王朝,正是通过山海关这条通道,才得以长驱直入中原。
更关键的是,在燕山五关中,只有居庸关和渝关“可通饷馈”(能运送粮草),其他关卡只能通行人马!
这意味着,山海关不仅是“进军通道”,更是“后勤保障线”!谁能控制这里,谁就能保证大军的供给。
宋朝的愚与败:顾祖禹最后痛心疾首地指出:“宋宣和末建燕山路,而渝关为女真所得,覆败不旋踵焉。”
宋朝本来想收复燕云,结果渝关被女真占了,很快就“覆败”了。这简直是对宋朝“不明地理、战略失误”的无情批判!
四、庞大军事防御系统
《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赏析:
金人既据平州,则关内之地,蕃汉杂处,故斡离不遂自平州入寇,此当时议割地者不明地理之误也。 志云:渝关下有渝水通海,自关东北循海有道,道狭才数尺,仅通一轨,傍皆乱山,高峻不可越。 明初以其倚山面海,名曰山海关。 筑城置卫,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端倪解析:
最后,文章回到了明朝,揭示了“山海关”这个名字的由来:“明初以其倚山面海,名曰山海关。” 明朝在这里“筑城置卫”,直接把它升级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这不光是名字的改变,更是战略地位的“加冕”。
明朝深刻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把山海关打造成了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以及东北边疆的“生命线”。
它成为了明朝与关外势力对抗的最前沿阵地,也正是“天子守国门”战略的具象体现!
山海关并非一座孤立的关城,而是一个设计精密、层层设防的庞大军事防御系统。
它之所以能成为明代京师(北京)的坚实屏障,主要得益于其“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七城连环,山海一体”的整体防御格局。
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关城,并延伸出多个功能各异的卫城。
山海关的防御是层层递进、立体交错的。
欢喜岭上的威远城等前哨堡垒,提供预警并迟滞敌军。
敌军若攻至关城下,需先突破东罗城或西罗城。
即便外围失守,敌军直面关城时,还需攻克瓮城(如东瓮城),才能进入主城。
南北两翼的南翼城和北翼城不仅能提供侧翼支援,战时可屯驻援军、存放粮草器械。
老龙头与宁海城直接伸入渤海,彻底封锁了敌军从海上登陆或迂回的可能性,这是山海关独一无二的优势。
结语:东北咽喉的帝国之门
山海关,从古老的渝关到今天的“天下第一关”,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点,它凭借其完善的防御体系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山海关成为了无可替代的“京师保障”。
它见证了无数次征战,决定了无数王朝的命运,也成了连接中原与关外,掌控“东北咽喉”的关键锁钥!
它通过人工建筑与自然天险的完美结合、多重城防的层层设防以及对关键地理的绝对掌控。
无愧于“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盛名。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山海关的细致描绘,让我们看到了:
一座看似普通的关口,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端倪”!
那么,你认为在历史上,山海关的“得”与“失”,是如何直接影响了中原王朝的命运走向的呢?
你还知道哪些关口,也曾是帝国的“生死门”?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端倪”和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