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孩子经常跟我吐槽她的某个同学,言辞颇为犀利,感觉就是哪哪都看不顺眼,我该怎么劝她要包容不同呢?但又担心她以后不再跟我分享这些”
过来人,想说:别劝。
曾经也是劝过的
我家老大,性格算是比较好的,对人对事的容忍度也高,不轻易评判他人,但从某一天开始,经常会听到某位同学的名字。
最开始,老母亲也想着,没太大矛盾,不至于天天叨叨叨的。也曾劝过一两句,类似“同学之间关系变得紧张,未必合适。”
老母亲的话才刚说完,老大的情绪就有了起伏,她情绪一向稳定。
这下,她的吐槽对象就不是那位同学,而变成了老母亲。她觉得,老母亲并不了解个中缘由,怎么可以开始劝?
那就详细说说发生了什么吧。
不劝
让老大吐槽的那位同学,做的事说的话,属于明着、暗着攻击我家老大,挑拨我家老大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这其中的事,听着可太“精彩”了。
光听我家老大的描述,会不会是一面之词?因为接触过那位同学的家长,家长与孩子的处事风格有些相似,可信度较高。
我家老大不惹事,也不怕事。那位同学惹她过头了,在校她有意识地不与那位同学有交集。但就算她尽量不与那同学有交集,架不住人家主动过来。
有了交集之后,放学后老大会与老母亲吐槽心中的不快。
这样的吐槽,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孩子在宣泄,大人如果在这个时候和孩子说,要包容,要和同学好好相处。那不是妥妥的,把孩子宣泄的出口给堵住了吗?
所以,现在,老母亲只是听,听的时候,给点回应。有时候,也会在孩子描述完事情之后,来一句“这其中,会有你对他的偏见吗?”
面对老母亲,老大也很坦诚,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不管有没有,吐槽完之后,孩子心中不爽的点也就消散了。老母亲作为倾听者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写在结尾的话
可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相处方式。
老母亲也许未必完全理解老大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但当孩子来交流,哪怕是吐槽,作为老母亲,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其实就够了。
对孩子而言,他们吐槽的时候,并不需要说教者的出现。
毕竟,“包容”这件事,也要看对象。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