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北京密云古北口镇古北口村,微风拂过远处长城的青砖,悄然钻进小村巷弄,将小菜园里的冬瓜叶轻轻掀起。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在民房包围的一块三角地中,立着一块石碑。在阳光照耀下,石碑上“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80年前,占领古北口地区的日军在这里投降。这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苏联红军联合举行的受降仪式。
△ 1945年9月13日,八路军与苏联红军在古北口联合受降。
在后续的史料记载中,这场受降仪式因何被认为“极具历史意义”?日前,记者与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北京市密云区政协委员、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生河一起走进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
“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包括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和受降广场两个部分。在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纪念碑旁的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原为普通民居,被临时作为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有房屋三间,青砖框架与黄泥土墙相结合,是一处典型的北方民居。我们现在站立的石碑这个地方,就是抗战时期日军在古北口的军营驻扎地,现在仅存营地地基。”郭生河介绍。
△ 郭生河委员(左)向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讲述古北口侵华日军投降地发生的故事。
1945年8月8日,依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宣战。苏联军队迅速出击,成功击溃了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并一路推进至热河、承德地区。8月14日,苏军顺利占领古北口。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蒋介石要求人民武装原地待命,由国民党军队接受日军投降。”郭生河告诉记者,当时,八路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发起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冀东十四军分区承兴密联合县政府和县支队主动出击,毅然向长城要塞古北口进军。
“9月12日,八路军承兴密联合县支队政委、县委书记李守善率部抵达古北口。可苏军初见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误以为是土匪,收缴了八路军的武器。”郭生河说,当时,李守善通过一名不太熟练的翻译反复解释,表明他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苏军指挥官对此将信将疑,要求出示相关证明。李守善立刻命令通讯员骑快马赶赴驻平谷的八路军冀东十四军分区,取来了证明信和毛泽东主席的照片。
“见到证明信和照片后,苏军师长乌里涅夫十分高兴,与李守善热情握手,并对八路军表示欢迎。李守善抓住时机,提出共同接受日军投降的事宜,乌里涅夫欣然应允。双方迅速制定了共同接受日军投降的方案。”郭生河说。
1945年9月13日下午,在古北口长城脚下的日军驻地操场,受降仪式正式举行。几百名苏联红军官兵和八路军战士整齐地围在操场四周,接受48名日军官兵投降。前来围观的古北口老百姓激动得流下泪水,发出阵阵欢呼:“日本投降了!古北口解放了!”
“9月19日,苏联红军将古北口正式移交给承兴密联合县政府。至此,被日军侵占12年之久的古北口终于重回人民的怀抱。”郭生河介绍说。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苏联红军共同举行的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是人民军队的无上骄傲。”杨家毅表示。
△ 郭生河委员(左)向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讲述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发生的故事。
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的展览室中,一份复印版的《与李守善同志座谈记录整理》,还原了从日军手中接收古北口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同框展出的,还有承兴密联合县警卫班战士孙福明的回忆文字,被收录在《密云地区抗日战争史料选编》中。
“近年来,随着更多民间口述史、未公开档案资料的挖掘整理,古北口受降的历史细节不断被补充。但遗憾的是,包括受降书在内的一大批见证这段历史的实物,还没能梳理完整,未能形成系统的、完备的史料库。”杨家毅说。
杨家毅进一步查阅有关文献,走访有关专家,收集资料,撰写了《关于加强对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暨北京地区中共领导的唯一抗日受降地保护利用的建议》。他表示,加强对中苏联合指挥部旧址暨北京地区中共领导的唯一抗日受降地保护利用,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历史遗迹,更是要充分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让人欣慰的是,这条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后,市政协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馆、密云区有关部门也都协同参与,一些实实在在的保护利用举措正在推进落实中。”杨家毅告诉记者。
一纸降书昭示历史,警示人们铭记过往,更激励今人汲取奋进力量。在杨家毅看来,古北口作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日军投降地点之一,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价值,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鲜活见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
当下,古北口镇精心打造的“胜利之路”文化探访线路,串联起侵华日军投降地、胜利广场、纪念馆等红色地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郭生河介绍,作为中国军民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地和密云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北口镇将抗战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文旅产业和生态资源相结合,一系列红色研学活动和红色主题教育陆续开展。这种“红色﹢生态”的文旅模式,既实现了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从‘胜利之地’到‘美丽乡村’,红色文旅不仅让历史‘活’了起来,更让老百姓的日子火了起来,这正是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郭生河表示。
记者:周佳佳 易欣 满达呼 赖仁杰
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