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
据国家气候中心介绍,2025年华北雨季已于9月2日结束,其持续时间和累计雨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成为自1961年以来最强雨季。
今年主汛期(6月至8月),我国天气呈现哪些气候特征?
一是雨季进程总体偏早,暴雨过程多,局地影响大,华北雨季长度和累计雨量均位列历史第一。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黄卓介绍,主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336.2毫米,较常年同期(331.7毫米)偏多1.3%;北京和内蒙古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湖北咸丰(358.3毫米)、河北易县(351.7毫米)、贵州织金(279.7毫米)等31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雨季进程明显偏早。长江中下游6月7日入梅、6月30日出梅,较常年分别偏早7天和偏早16天,梅雨量较常年偏少11.7%。华北雨季7月5日开始,较常年偏早13天,为1961年以来最早;雨季持续时长59天,较常年增多29天,与1973年和2021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长;累计雨量(356.6毫米)较常年(136.6毫米)偏多161.1%,创1961年以来的新高。
主汛期期间,全国共出现2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过程多,降水点强面广,局地极端性强,“七下八上”期间北方汛情、灾情重。主汛期共出现两次特强等级的强降雨过程,其中7月23日至29日,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多地日降雨量和累计雨量破纪录。
![]()
7月5日至9月1日华北雨季监测区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空间分布
二是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为次多。
主汛期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与2024年夏季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等5省(区)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高温日数(13.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7天,为历史同期次多。
359个国家站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其中新疆吐鲁番东坎(48.7℃)、重庆巫溪(44.2℃)等57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江淮和黄淮部分地区气象干旱阶段性发展。
三是台风生成晚,数量多,登陆早,风雨影响大。
主汛期内有14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11.1个)偏多,其中有5个台风登陆我国,接近常年同期(4.7个)。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生成时间(6月11日)较常年(3月25日)显著偏晚,但登陆偏早。4号台风“丹娜丝”路径曲折、强降雨范围广,6号台风“韦帕”累计雨量大,8号台风“竹节草”登陆上海后长时间影响苏皖等地,11号台风“杨柳”登陆福建后,西行深入影响至贵州的沿途多省,13号台风“剑鱼”虽未登陆,但擦过海南岛南部沿海,强风暴雨影响大,14号台风“蓝湖”经过海南南部近海,给华南南部带来较强风雨天气。
![]()
与往年比较,预计今年华西秋雨的强度如何?有什么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正高级工程师邹旭恺介绍,今年华西秋雨已经于8月25日开始,较常年(9月2日)偏早8天。
其中,华西秋雨北区(包括陕西南部大部、宁夏南部和甘肃南部)于8月25日进入秋雨季,华西秋雨南区(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局部)截至目前尚未进入秋雨季。
预计2025年华西秋雨期全区总雨量较常年偏少1—3成,其中北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3成;南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4成。
预计今年华西秋雨区降水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邹旭恺建议防范阶段性强降水过程可能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连续降雨不利于作物收获,影响经济作物的品质,建议加强田间排水管理,关注天气预报,抢晴收晒粮食。
另外,预计重庆、四川东部、贵州北部以及陕西南部的秋雨整体偏弱,加之前期墒情较差,发生气象干旱的风险较高,建议加强蓄水保水工作,保障生产生活及农业用水需求。同时注意森林火灾的防范工作。
记者 | 李雪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