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关于广东养老金的话题再次成为广大退休人员,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关注的焦点。目前,广东省(除深圳外)执行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依然是2024年公布的9307元。
这个数字,直观地给人一种“高水平”的印象。不少企退人员不禁要问:在这样的基数下,我们实际到手的养老金究竟能有多少?真的能接近甚至达到9307元这个水平吗?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核心问题,看看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存在多大的鸿沟。
第一、计发基数≠实发金额:揭开9307元的神秘面纱
首先要明确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养老金计发基数9307元,绝非等同于退休人员每月实际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它仅仅是养老金计算公式中的一个关键参数,主要用于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部分。简单地将计发基数理解为发放标准,是一个普遍的误解。
实际情况如何呢?根据权威统计数据,即便算上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广东省退休人员的整体人均养老金水平,目前大约在4200元左右。这个数字,还不及9307元计发基数的一半。而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群体而言,其人均养老金水平则普遍低于这个全省平均值。许多企退人员的月养老金,甚至徘徊在3000元以内。以具体城市为例:
广州市: 2023年企退人员人均养老金为3993元,经2024年、2025年调整后,目前人均水平约在4200元左右。
珠海市: 2023年企退人员人均养老金为3138元,经调整后,当前人均水平约为3300元。
由此可见,对于绝大多数企业退休人员来说,每月养老金能够稳定在4000元以上,已属相对较高的水平。 至于达到9307元?那更是凤毛麟角,属于极少数特定人群才能企及的高度。
第二、差距源于何处?三组关键数字揭示真相
为何计发基数看似很高,但企退人员实际到手的养老金却与之相差甚远?这背后的差距,主要源于养老金构成的计算逻辑和个人参保情况的差异。
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基础养老金: 与计发基数、缴费年限、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直接挂钩。
个人账户养老金: 完全取决于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含利息)除以计发月数(与退休年龄相关)。
过渡性养老金(如有): 主要针对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中人”,也与计发基数、视同年限、指数等因素相关。
其中,只有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会用到计发基数9307元。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在职时的实际缴费积累,与当期的计发基数无关。企退人员养老金普遍不高的核心痛点,往往在于:
缴费年限相对受限: 工作变动、下岗、提前退休等因素可能导致累计缴费年限不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长。
缴费水平(指数)普遍不高: 很多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可能长期按照当地缴费基数下限为员工参保,导致平均缴费指数偏低(如0.6左右甚至更低)。
个人账户积累有限: 缴费基数低、年限相对短,直接导致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不高。
第三、实例解析:一位条件较好的企退人员能拿多少?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更直观地感受一下9307元计发基数下,一位条件相对不错的企退人员能领取多少养老金。
企业退休职工,1965年7月出生,工作地点广州。按规定应延迟退休2个月,但通过弹性政策按60周岁办理退休。
参保情况: 累计工龄38年,其中拥有视同缴费年限11年。整个参保期间,其平均养老保险缴费指数为1(即历年缴费基数基本等同于社会平均工资)。退休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为16.2万元。
养老金计算(使用9307元计发基数):
基础养老金 = 9307 × (1 + 1) / 2 × 38 × 1% = 3537元
(公式解读:计发基数 × 本人平均指数与1的平均值 × 缴费年限 × 1%)
个人账户养老金 = 162000 / 139 ≈ 1165元
(公式解读: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
过渡性养老金 = 9307 × 11 × 1 × 1.2% ≈ 1229元
(公式解读:计发基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视同缴费指数 × 过渡系数,广东系数通常为1.2%)
合计养老金: 3537 + 1165 + 1229 = 5931元
考虑地方性补贴: 加上广州市可能有的地方性养老金补贴(如高龄津贴等,具体金额视政策而定),其最终月养老金待遇大约在6000元上下。
这位退休职工的情况可谓相当不错:38年长工龄(含11年视同)、全程按平均指数1缴费、个人账户余额16.2万也属较高水平。即便如此,其养老金总额距离9307元仍有超过3300元的显著差距。这清晰地表明,即使在高计发基数的背景下,企退人员要达到或接近这个基数水平,难度极大。
第四、9307元的目标,谁更容易触及?
那么,哪些人群相对更容易达到或超过9307元的月养老金水平呢?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其养老金计算虽已并轨改革,但历史形成的优势(如更长的连续工龄、更高的替代率目标、职业年金补充等)依然存在。数据显示,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人均养老金水平通常在七八千元以上。对于他们而言,达到9307元相对更常见,难度远小于企退人员。
部分大型国企、垄断性行业或高管退休人员:这部分人群在职时缴费基数极高(远超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指数可能达到2或3),缴费年限长,个人账户积累非常雄厚。其养老金计算结果,特别是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会非常高。
珠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的高薪、长缴人员:即使在企业,如果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型优质企业工作数十年,且一直按较高基数(如指数1.5以上)缴纳养老保险,加上可能的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退休后综合养老收入达到或超过9307元也是可能的,但绝对数量占比很小。
第五、正视差距,合理规划:企退人员的养老启示
广东(除深圳外)采用9307元、深圳采用11181元这样的高计发基数,确实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为计算养老金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有利于提升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进步。
然而,广大企业退休人员必须清醒认识到:
计发基数高 ≠ 实发养老金高。个人缴费年限、缴费水平、账户积累才是决定实发金额的核心要素。
企退与机关事业退休人员之间、企退人员内部之间,养老金差距客观存在且可能显著。从全省数据看,企退人员整体水平在3000-4000元区间是主流,与9307元的基数存在较大落差。
达到9307元对绝大多数企退人员而言是“小概率事件”。 它需要极其优越的参保条件(超长年限、超高指数、丰厚账户)作为支撑。
结语
面对9307元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企业退休人员在怀抱期待的同时,更应立足自身参保实际,理性看待可能达到的养老金水平。当前广东省企退人员人均养老金在三四千元是普遍现实。巨大的差距,源于历史沿革、参保结构、缴费水平等多重复杂因素。
对于我们每一位仍在职或即将退休的企业职工而言,这更是一记警钟:养老保障,重在长期积累与规划。 尽可能延长缴费年限,争取按更高基数参保,关注个人账户积累,并积极了解和利用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等补充养老渠道,才是提升未来退休生活质量的务实之道。
而对于已经退休的企退人员,则需合理规划支出,利用好现有的养老待遇和社区养老服务。只有认清现实,积极应对,才能在养老金“基数高”与“实发有限”的落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稳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