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报到本是学子开启新程的喜悦时刻,19岁的李同学却在报到当天遭遇“晴天霹雳”——手握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却因“孤独症”身份被校方当场劝退,也导致李同学错失了报读其他学校的机会。这场“先录后拒”的风波,不仅让一个家庭的求学期待落空,更暴露出部分院校在残障学生教育权益保障上的认知偏差与责任缺失。
从事件脉络看,校方的“拒录理由”处处透着不合理。
其一,程序存在明显疏漏。李同学经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持有明确标注残疾类别与等级的残疾人证,校方却以“面试时不知其患孤独症”为由推脱责任。既然该招生项目与残联合作,审核环节本应包含对残疾类型的核查;更何况从录取至报到的4个多月里,校方从未就学生残疾情况提出异议,直至报到当天才突然“发难”,这种“后知后觉”显然不是工作疏忽所能解释的。
其二,理由缺乏法律与政策支撑。校方称“项目以肢体、言语残疾学生为主,怕影响正常学生”,但《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中,从未将孤独症学生排除在外;残疾人保障法更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因残疾拒绝招收符合条件的考生。校方所谓的“影响”,本质上是对孤独症群体的刻板印象,将“残疾”与“麻烦”画等号,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
更令人揪心的是,校方的“临时劝退”让学生错失了所有求学机会。李同学父亲曾联系其他愿意接收的学校,但录取已在8月1日截止。从4月被录取到8月报到,4个月的等待与期待,最终化作“无处可去”的困境。这种“先给希望再浇冷水”的操作,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更让其家庭陷入被动——当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被校方“口头劝退”轻易剥夺,当“录取通知书”沦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受损的何止是一个家庭的信任,更是公众对职业院校教育公信力的质疑。
职业教育的价值,本就在于为不同群体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包括残障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个体,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李同学虽患孤独症,但日常自理无虞,且从普通小学读到重点职高,成绩与能力均得到认可,足以证明其具备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校方若真担心“影响”,更应做的是完善无障碍设施、提供必要的帮扶支持,而非简单粗暴地“拒之门外”。
目前,广东省残联已介入沟通,但不能停留在“个案解决”上。避免类似问题重演,相关部门应完善监督机制,对院校招生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及时纠偏,让残疾人保障政策真正落地,为残障学生撑起“保护伞”。教育公平不是一句口号,它体现在每一份被尊重的录取通知书里,体现在每一个不被歧视的求学机会中。希望李同学的遭遇能推动更多院校反思改进,别再让本应承载希望的录取通知书,变成戳伤人心的“失信告知书”。
(半岛全媒体首席评论员 姚绍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