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乎所有关于传统品牌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库中,绿标咖啡都是那个绕不开的典范。
它的APP、它的会员体系、它的“啡快”概念店、领先的移动支付渗透率和高效的线上订单处理,被无数次书写和称颂。
然而,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被忽略了:
拥有海量数据的绿标咖啡,真的是一家数据驱动决策的公司吗?
2023年,绿标咖啡在意大利推出继而试图在全球推广的“橄榄油咖啡”(Oleato),遭遇了中国市场的集体困惑和调侃。
这款被前CEO霍华德·舒尔茨誉为“革命性”的创新产品,成了一个绝佳的案例,无情地揭开了绿标咖啡数字化神话的华丽袍子,露出其深处依然依赖传统直觉与顶层意志进行决策的“真身”。
图1
前CEO霍华德·舒尔茨
绿标咖啡的数字化,依然是一个无比高效的“执行工具”,而非一个能够驱动核心决策的“智慧大脑”。
我们对它的数字化,是时候来一次彻底的“祛魅”了。
一
“橄榄油咖啡”:一个由内而外的决策失败典型
一款产品的成功上市,尤其是在绿标咖啡这样体量的公司,理应遵循严谨的数据化流程:
市场需求洞察→概念测试→小范围试销→数据反馈→决策放大
然而,“橄榄油咖啡”的路径却更像是:
企业领袖的个人情怀与信念→全球战略自上而下推行→等待市场接受
这个产品的失败,绝非口味的偶然失手,而是一次典型的“决策模式”的失败:
01
决策来源:权威,而非数据
这款产品的诞生,源于舒尔茨在西西里岛的个人旅行体验和灵感。
这是一个经典的“由内而外”(Inside-Out)的创新模式——我(企业)有一个伟大的想法,我认为你会喜欢,所以我做出来给你。
它并非源于对中国或北美市场消费数据的深度洞察,没有迹象表明绿标咖啡的数千万会员在APP上搜索或购买过任何与“橄榄油”相关的产品或表达过此类需求。
02
数据角色的缺失
绿标咖啡庞大的数字化体系在此刻完全失灵。
它的数据可以用来追踪一个会员是否喜欢加糖浆,却无法阻止最高决策层推出一个与主流消费习惯和认知完全脱节的产品。
数据在这里的角色是事后分析(分析Oleato的销售惨状),而非事前否决(在决策阶段就预警此产品的巨大风险)。
03
“测试-学习”机制的失效
真正的数据驱动型公司(如瑞幸)会将新品投放到几个城市或部分门店进行测试,根据实时销售数据、复购率、APP内评价等关键指标决定其生死存亡。
而“橄榄油咖啡”的推广,更像是一场信念式的豪赌,缺乏这种快速迭代、尊重数据的谦卑过程。
它假设市场必须接受领导的判断,而非让数据指导领导的判断。
二
数字化的“假象”:执行力满分,决策力零分
我们必须清醒地将绿标咖啡的数字化成就一分为二地看:
它的“数字化执行”是卓越的:
它通过APP和会员体系,构建了行业内最强大的数字化渠道和用户触达网络。
它能高效地完成交易、发放优惠券、沉淀会员,这是一个世界级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它的“数字化决策”是稚嫩的:
数据并未真正渗透到其产品创新、商业模式重构和战略制定的核心层面。
数据更多是后视镜,用来观察已发生的事,而不是方向盘,用来指引前进的方向。
数据不会说谎,但忽视数据的企业会说谎。
绿标咖啡的财报会告诉你它的会员数又创新高,但它不会告诉你,这些会员数据在防止“橄榄油咖啡”这类决策失误中,起到了多少实质性的否决作用。
这与它的对手瑞幸形成了鲜明对比。
瑞幸的每一款爆品,从生椰拿铁到酱香拿铁,几乎都是“由外而内”的产物:通过海量门店和APP作为数据探头,捕捉消费趋势的微小信号,进行快速A/B测试,最终由数据表现(而非CEO的个人喜好)决定哪个产品可以全面推广。
橄榄油咖啡
Tip
酱香拿铁
数据在瑞幸是决策的起点和准绳,在绿标咖啡却常常是决策的事后验证工具。
三
深层次病因:数字化的“组织墙”与“文化基因”
绿标咖啡数字化决策无能的病根,不在技术,而在组织和文化。
(1)“组织墙”阻隔了数据流通
在绿标咖啡这样的传统巨头里,数字化部门往往是一个独立的“成本中心”或“支持部门”,而非核心决策机构。
产品开发、全球营销等核心部门依然由传统的精英高管主导,他们更依赖多年经验、个人直觉和全球统一化战略。数据部门产生的洞察,需要艰难地“爬坡”去说服这些部门,而后者完全可以凭借职权忽视这些数据。
数据流无法穿透森严的组织层级,直达决策心脏,“领袖驱动”而非“数据驱动”的文化基因根深蒂固。
(2)全球标准化与本地数字敏捷性的矛盾
作为全球巨头,绿标咖啡习惯于推行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战略。
然而,真正的数据洞察往往极具本地化色彩。
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团队或许看到了风险,但在一套强调执行而非创新的科层体系内,本地数据难以挑战全球权威,缺乏“以下犯上”的决策通道和勇气。
(3)数据应用的层次浅表化
绿标咖啡的数据分析可能更多地回答了“发生了什么”(描述性分析)和“为何发生”(诊断性分析)。
例如:上周拿铁销量下降了5%,是因为天气变热。但它远未达到“将会发生什么”(预测性分析)和“我们该如何做”(处方性分析)的深度。
后者才是数据驱动决策的核心。
数字化不是神话,它必须为正确的决策服务。
四
真正的数字化:是“能力”而非“渠道”
绿标咖啡与瑞幸在这一点的对比上高下立判。
瑞幸:用数据打仗。
数据是它发现需求、定义产品、测试营销、优化门店的总指挥部。
生椰拿铁的成功不是某个领导的灵光一现,而是数据系统从海量选项中筛选、测试、验证出的最优解。
绿标咖啡:用数据辅助。
数据是它优化库存、推送优惠、提升门店效率的辅助工具。它的核心战略和产品创新,依然来自会议室里的经验和判断。
“橄榄油咖啡”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绿标咖啡数字化繁荣表象下的传统内核。
它提醒我们,衡量一家公司的数字化程度,并非看它有多少APP用户或创造了多少线上订单,而要看它的核心决策机制是否由数据主导。
图2
店内实拍
对于绿标咖啡,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建造更华丽的“第四空间”,而在于必须发起一场“决策流程”的数字化革命。
它需要赋予数据团队更大的战略话语权,建立尊重本地化数据洞察的敏捷机制,并勇于让冷冰冰的数据去“冷却”高层灼热的冒险冲动。
必须打破“组织墙”,让数据专家进入核心决策圈,让数据洞察拥有“一票否决权”。
必须重塑“文化基因”,从“我们定义世界”的傲慢,转向“用户数据定义我们方向”的谦逊与敏捷。
否则,无论其数字化工具多么先进,未来还会涌现出更多比“橄榄油咖啡”更荒谬的决策。
因为,方向错了,跑得再快,也只会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别再神话它的数字化了,除非它的数据,真的能推开CEO办公室的大门。
求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