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江津历代教育家,每一个都值得敬仰!

0
分享至



在江津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

历代教育家们如璀璨群星

照亮了区域乃至国家教育发展的道路

今天,就跟随小编

一起来了解江津历代教育家

邓鹤丹

邓鹤丹(1873—1943),字缡仙,邓石泉第六子,邓鹤年之弟,江津白沙镇人。邓鹤丹能文擅画,同时也精通书法。1906年,邓鹤丹日本留学回国后致力创办新学并参与辛亥革命。带着新思想回来的邓鹤丹协助二哥邓鹤翔按照日本学校的模式开办新学。邓鹤丹还先后延请了他在日本留学时候的同学程昌祺、萧湘、唐定章和陶岁霖等来聚奎学堂执教。他还按照日本的建筑模式在聚奎学堂修建了石柱楼教室,又从日本购进了一批图书和仪器。


▲抗战时期的聚奎校园

1907年,邓鹤丹出任江津视学,他将学务局改为劝学所,在江津县内增设了大批初小。民国初年,他先后出任重庆联中、江津中学校长。1917年,他出任江津中学校长,当时正值川黔军阀混战,学校被军阀占据三个月,战乱平息后,他马上动员全校师生补课80天。“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江津,江津中学的聂荣臻等进步学生发起响应,上街游行,邓鹤丹对此加以了阻扰,但是邓鹤丹暑假回白沙后态度却发生了转变,大力支持了白沙学界联合会的爱国运动。这期间,邓鹤丹历任江津县视学、四川省中区、中南区视学及江津县教育局长,亦曾先后任重庆联合县立中学、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及泸县川南联立师范学校校长。足跡所至,无不励精图治,致力建树,成效卓著,赢得教育家清誉。


▲聚奎中学门前的邓鹤丹题词。摄影/黄淳

1925年,聚奎学校改为私立,邓鹤丹出任聚奎学校董事主任。其后18年为振兴聚奎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他亲题校门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确立聚奎办学宗旨。他以身作则尊师重教,且知人善任,选贤与能以作聚奎良师。抗战期间,他礼聘诸多大师名家来校讲学,培育聚奎笃实学风和学子高远志向。他联袂亲友捐赠私产,筹资银元百万,扩大校园,增添校舍,奠定聚奎校园恢宏秀丽之基本格局。邓鹤丹为国育英,秉公无私,布衣草履,淡泊一生,人称“一方物望,社会正人”。邓鹤丹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认为:“居今世而言合群保种,巩固国基,舍培植人才无以为功。

1943年10月,邓鹤丹因脑溢血逝世于白沙蹓马岗,葬于黑石山梅林。


▲邓家祠堂,1939年抗战期间,邓家族人将祠堂腾出作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办公处。摄影/马文浩


吴太仁


吴太仁(1903—?),江津县板桥乡(今江津区石门镇板桥村)人,早年在江津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拜师蔡元培门下。大学毕业后,赴河北投身于晏阳初、黄炎培、陶行知等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河北定县实验区”,任该实验区平教专科学校教务长。受晏阳初建议,吴太仁先生于1932年回川推广“平民教育”工作。白沙镇刘姓宗祠慨然捐赠了驴溪半岛土地300余亩,用于学校办学。当年7月,四川省善后督办署批准江津县创办“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任命吴太仁为首任校长。


▲1939年江津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教师阵容,前排左起十二为吴太仁校长,背景为学校办公主楼。

1933年8月1日,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实验区正式成立,高显鉴任董事长,吴太仁任干事长。他们仿照定县经验,开展了众多工作,如创办平民小学、夜校识字班等,并进行农村社会调查。


吴芳吉

吴芳吉(1896年—1932年),原籍江津德感坝,出生在重庆杨柳街碧柳院,字碧柳,自号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其才华灿烂夺目,与苏曼珠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教育家。


吴芳吉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任教。1929年筹办重庆大学,任文预科主任。1931年任江津中学校长。以“白屋诗体”闻名,注重培养学生品德与社会责任感,倡导“以德化人”,其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1932年5月9日,吴芳吉辞世,享年36岁。后人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将他葬于其母校聚奎中学。吴芳吉短暂的一生留下了600余首优秀诗词及大量评论、书信、日记,代表诗作有《婉容词》《护国岩词》《巴人歌》等。


颜实甫


颜实甫(1898年—1974年) ,江津石蟆人。1918年赴法勤工俭学,自学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后考入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又入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哲学,同时用法文向西方翻译介绍《中国庄子哲学》,著述哲学著作《沉思偶录》。回国,任山东大学教授、国立编译馆编审,从事《哲学词典》和有关法文书籍的编译工作。1938年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前身 )院长,对学院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间撰辑有《中国古陶图说》。翻译了名著《罗兰之歌》和《哲学之贫困》等。


王家驹

王家驹(1878年—1939年),字子昂,高牙(今仙池社区)人,乾隆进士,清代江津教育家。性聪颖,少有神童之目。11岁受知于学使任香谷先生补弟子员。12岁乡试入副榜贡生,乾隆十五年登贤书,后中进士。归班选掣广西平乐县知县,改教补夔州。自经传史汉及唐宋诸大家文皆手录数次,探其精蕴,为诗古文词皆自出机杼,卓然成一家言。宅后筑务本堂,率子弟并邑人讲学其中。桃李天下,多有成就。

王家驹行端正洁,品粹养纯,老而学勤。修纂《江津县志》。著有《砚田草》《梅影轩文庄汇稿》《几江诗草》等诗文集。年六十余。


周国堂


▲周国堂所著作品《巴三长短句》签赠现场

周国堂(1936年—2025年),重庆江津人。先后任教于江津师范学校、邓建国电视学院、重庆电视大学、海天艺术学校等,是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语言文字专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曾在晚年带领数名学子前往深圳闯荡10年。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和语言文字工作,擅长古典诗词,风格清新流畅,自然朴实,著有《青春作伴》《青春延长线》《青春碎片》 等作品。


▲周国堂所著作品

1956年,周国堂毕业于江津师范学校,并随即留校任教。时正值全国推广普通话,年轻的周国堂凭借出色的语言技能很快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认可。1958年,时年仅22岁的周国堂以新中国首批“推广普通话先进个人”身份出席全国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话教学观摩会,受到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周国堂在执教生涯中曾主编四川省一百一十所师范学校共用的《普通话训练教程》,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把推广国学国语当作自身使命和光荣,持之以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推普”精英、教学骨干,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此外,周国堂还先后导演和主演了《年青一代》《雷锋》《日出》等十余部大型话剧,并先后任教于邓建国电视学院、重庆电视大学、海天艺术学校等,即使在晚年仍笔耕不辍,先后著数百首古今诗词。


这些江津籍教育家

以不同方式推动了

江津及周边地区的教育发展

他们的贡献值得被世人铭记

江津融媒综合

编辑:傅婧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津融媒 incentive-icons
江津融媒
重庆市江津区权威媒体
11562文章数 305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