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从来不像一个国家。
境内有22种官方语言、上百种方言、数十个宗教信仰体系,每隔几十公里就换一套规矩。
地理割裂、制度松散、阶级固化、文化冲突,怎么看都像一盘沙。
可70多年过去了,这个沙堆没散。反而喊出了“印度梦”,还出了个信心爆棚的总理莫迪。
他不搞军政铁腕,不唱民族大义,偏偏说靠的是文化认同。
话说得温柔,听进去却发冷。这真是文化的凝聚,还是顺从的钳制?
我们不像国家,倒像个捆绑包
2023年3月,喀拉拉邦拒绝执行中央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长公开表示:“新课程方案削弱地方语言文化认同,违宪。”该邦人口3500万,是印度识字率最高地区,一直以左翼政党执政为主。这次对抗中央,是有组织、有纲领、有基层支持的全面阻击。
语言只是开头。印度宪法承认22种官方语言,包括印地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等。中央政府推动印地语为官方通用语,但在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引发大规模抗议。2019年,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语言霸权”,地方执政党DMK表态:“我们只说泰米尔语。”语言成了政治武器。
宗教冲突同样尖锐。2020年2月,新德里东北区发生大规模宗教冲突,起因是莫迪政府推动《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优待印度教徒入籍,排除穆斯林,引发暴动,造成53人死亡、200余人受伤。
社会结构被种姓制度切割得极深。达利特人(“不可接触者”)占印度总人口的16%以上,但在高等教育、官职、财产占有率上极低。
2021年8月,北方邦发生“达利特女孩遭强奸焚尸案”,引发国际舆论关注,却被地方政府封锁信息。社会对种姓的忍耐,不是制度宽容,而是心理驯化。
地理上,印度北部高原山地、中部干旱河谷、南部海岛半岛,自然分隔强。克什米尔地区冬季封山180天,交通被迫依赖空运,边境军队每年耗费超200亿卢比保障补给。这种地形,对经济统一、政治沟通形成实质阻力。
政治体制上,印度为联邦制国家。各邦享有高度自治权,可制定地方法律、征收地方税、保有地方武装警察。2024年,马哈拉施特拉邦拒绝实施“数字印度”国策计划,理由是“技术分配不公”。国家像个拼图,一边中央想统一调度,一边地方各有算盘。
这些事件连接起来,就是一条清晰的线:印度的结构,不是天然整合体,而是人为缝合的松散捆绑包。每块布都颜色不同,绳子一松就散。但它偏偏没散,甚至还能稳住。这才引出下一个问题:这个绳子,到底绑得有多紧?
信神信到骨子里,反而更好统治
莫迪说,印度保持统一,是靠文化认同。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文化自信,背后却是结构性服从。
2024年竞选演讲中,莫迪说:“印度的每一寸土地都讲着自己的语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罗摩神。”
在古吉拉特邦,人称罗摩为“兰拜”;在泰米尔纳德邦,叫他“罗摩钱德拉”;在中央邦,他被刻在庙宇上、祭坛中。2023年全国节庆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3%的印度教徒家庭会在婚礼、出生礼、日常祈福中念及罗摩神名。
2023年,中央政府将“恒河清洁行动”列入国家信仰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80亿卢比,目的不仅是环保,而是“恢复神圣感”。
莫迪政府还用“印度教国家”作为政治号召。2021年起,推行学校“宗教历史课本改革”,将穆斯林帝国篇幅删减至原有的30%,扩大印度教神话内容,并强化“婆罗门文明优越说”。
种姓制度在这个认同逻辑中居然也成了“秩序模板”。2022年北方邦达利特人口数据显示:97%的达利特人接受自己“命中注定的身份”,认为“通过努力轮回转生”比反抗更有意义。他们不是没看见不平,而是不相信改变有路。
莫迪强调的“全民运动”,表面上是政治动员,底层则是文化依附感的再生产。
“清洁印度”、“数字印度”、“自力更生印度”,看似国家发展规划,实则是仪式化认同工程,目标是让14亿人感觉:我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不能离开。”
这个统一逻辑听起来温和,骨子里却是认命文化的精密部署。
统一背后,全是廉价命堆起来的砖
疫情期间,印度的“统一”真相被撕开过一次。
2021年5月,全国第二波疫情爆发,死亡人数突破30万。德里火葬场24小时不间断运转,木材告急,尸体被集中焚烧在城市广场。
国家没有动员医疗资源,也没有调配防疫物资,而是默许让人民“靠信仰过关”。印度教徒将死亡视作灵魂转生的开始,当局鼓励举行“恒河水净身”仪式,试图转化恐慌为信仰顺从。
2021年7月,恒河下游出现大量尸体漂浮事件。
中央政府回应:“水位上涨带走了部分未登记的尸体。”
对疫情负责的不是制度,而是天命。
国家不救,是因为信仰可以自救。统一不散,是因为人早已接受“命该如此”。
社会经济结构也暴露了统一的代价。根据《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23年第6期的数据,印度经济发展成果高度集中于精英阶层,前10%人口控制了全国近80%的财富。
2022年孟买市中心GDP人均超过1.5万美元,而比哈尔邦仅为650美元,落差达到23倍。
所谓统一,并没有带来权力下沉、资源均衡,而是构建了一个“大而不公”的秩序。
这种秩序稳定,因为底层无声。
种姓制度、宗教仪式、命运认知,共同制造了一个巨大缓冲带,把冲突变成“内化的业力”。
莫迪说:印度从来不是靠铁腕,而是靠认同。
但认同的背后,是认命。是不能反抗的劳工、不能跳出的人生、不能质疑的神明。
这个国家没有碎,但每一块都裂得很深。
它还在运转,因为没人敢停下。
它统一着,是因为分裂的代价,被埋进了沉默的人群里。
参考资料
印观察|印度农民抗议已持续一年,“低种姓”土地贵族或是根源.澎湃新闻.2021-09-27
莫迪的”印度,变与不变.环球时报.2023-01-30
莫迪信心满满谋求连任,执政十年给印度带来了什么?.新华网.2024-04-18
观察丨当宗教成为“特权”,莫迪的“最大危机”还远吗?.澎湃新闻.2019-12-20
作为印度主流意识形态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0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