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类药物的竞争,越来越卷了。
这种“卷”,体现在两种维度。
一方面,是以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为代表的低端产品的一窝蜂的上马。
目前已经开启 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的超过X家,未来必定打得头破血流,也注定有一大批厂家即使产品上市,也收不回研发费用。
另一方面,是在口服、长效、多靶点组合等创新方向的不断拓展。
这一方向,只要率先做出实质性的差异化,不说未来商业化表现如何,当下就能以BD的形式卖一个好价钱。
以长效化而言,在实现了从日制剂向月制剂的跨越之后,可以按季度给药的GLP-1药物也浮出水面了。
2025年9月9日,港股上市的Biotech公司 歌礼制药宣布,其小分子GLP-1R激动剂ASC30用于减重维持的超长效皮下储库型制剂,在美国Ib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75天的表观半衰期。
研究结果表明,入组的8名受试者接受单次皮下注射100毫克ASC30后,在17天达到血药浓度的峰值,约75天后血药浓度降至峰值的50%。
这个数据,完全支持每季度给药一次的方案,ASC30也成为临床进展最快的每季度给药的GLP-1药物。
那么,在已经有了周制剂和月制剂之后,开发一款季度制剂的GLP-1类药物,究竟是炫技式的内卷,还是确实成功卡位某种刚需呢?
按照歌礼制药的战略,这款可以季度给药的ASC30,定位为“减重维持疗法”。
所谓减重维持疗法,简单说,是在前期已经把体重降下来之后,通过继续或切换为更适合长期的治疗,把体重维持在新的、较低的设定点,尽量避免回弹。
减重维持疗法,是长期体重管理中一个重大未被满足的需求。
适用于减重维持疗法的药物,必须符合长期安全、高依从性与成本可控的特点。
从依从性和成本的角度而言,更少的注射频次将带来更好的依从性和更低成本,这两点季度制剂显然具备天然的优势。
从安全性角度而言,季度制剂也具备潜在的优势。
由于更平缓的血药浓度曲线,以及更低的血药峰值,季度制剂有望降低与血药浓度快速上市或者峰值过高相关的一些胃肠道不良反应。
这一点,目前已经有初步的临床数据可以印证。
在临床研究中,ASC30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ASC30治疗组中,恶心和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0.0%和12.5%,而安慰剂组的相关数据为12.5%和6.3%。研究期间未报告任何严重不良事件,且所有实验室检查和生命体征均未异常。
根据歌礼制药的披露信息,ASC30是基于其自有的ULAP技术平台打造。
ULAP技术平台根据小分子、多肽和蛋白质/抗体的特性,可通过其专有的技术,设计皮下储库药物的多种释放常数(k),实现在预设的给药间隔内精确缓释皮下注射的药物,从而降低血药浓度峰谷比并改善临床疗效。
歌礼制药拥有ASC30的美国及全球化合物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期至2044年。
2026年第一季度,ASC30减重治疗制剂的IIa期研究顶线数据将被读出。
可以说,ASC30是歌礼制药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针对现有GLP-1类药物市场的需求格局,精准卡位维持治疗环节的一个成功尝试。
在GLP-1类药物的研发竞争已经激烈到“杀红眼”的当下,所有上马GLP-1类药物的项目,都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给出清晰的让人信服的答案,大概率前景堪忧。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
![]()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2000篇存量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每年新增额外500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