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越剧名角孟再平的离世,震动了全城,她曾誓言“死在台上”,这位曾卖房唱戏的“戏疯子”却真的被胰腺癌夺走了生命。
舞台上她戴假发、插引流管,用油彩掩盖病容与死神共舞,百万抗癌针失效,数辆迈巴赫送别,留下年幼儿子背草鞋送母的催泪一幕,路边戏迷泣血送别,如此令人唏嘘。
在浙江台州一场连绵的细雨笼罩了整个城市,仿佛苍天也在为一位艺术家的离去而哀鸣。
9月8日这天通往市殡仪馆的道路被人潮挤得水泄不通,上千人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他们不是被组织的也不是被号召的,只是为了送别一个在他们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孟再平。
孟再平的人生仿佛就是为越剧而生,她出生在一个被戏曲浸润的家庭,父亲是乡间的戏艺人,耳濡目染之下越剧的种子早早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九岁的她已经能有模有样地唱上几段,天赋这东西有时候真的藏不住,但光有天赋远远不够。
十六岁那年她正式踏上了学戏这条苦路,一头扎进台州的民间戏班,那段日子是汗水与泪水交织的磨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一个身段每一个唱腔,都是硬生生“啃”下来的。
正是这段吃尽苦头的经历,为她铸就了扎实到骨子里的功底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应变能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4年她成功考入上海松江越剧团,三年后又凭借一手“跌扑”绝技,被上海静安越剧团相中。
在名家王少楼的悉心指导下她师承范派,逐渐形成了自己儒雅英气又不失柔情的独特风格。
她在舞台上塑造的“翩翩少年郎”形象深入人心,台风潇洒利落,被戏迷们形容为“像一阵风刮过”。
荣誉也随之而来,2003年一出《狸猫换太子》让她捧回了浙江省越剧大奖赛的金奖。
她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国,更远赴海外,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的舞台上,她成为首位在那演出的民营剧团演员,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婉转唱腔。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在国营剧团的“铁饭碗”里安稳度过余生时,孟再平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2017年她辞去了公职,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台州孟孟越剧团”,她想让越剧走得更远,走到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创业的路有多难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维持剧团的运转,她变卖了自己心爱的首饰,资金周转不开时甚至不惜抵押了房产。
身边的人都调侃她“不懂理财,只懂唱戏”,可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傻劲”,让她自己成了剧团最响亮的“活招牌”。
她带着剧团将经典剧目《梁祝》改编成本地方言版,送到敬老院,送到乡镇的文化礼堂,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公益演出。
她还敏锐地抓住了新媒体的风口拍起了短视频,一个《十里八相送》的水袖教学视频,播放量竟然超过了千万,她的账号也吸引了三十多万粉丝,她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越剧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
剧团上半年的演出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足足有150多场,她总说“戏比天大”,甚至放出豪言:“要死,就死在台上。”谁也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她人生的谶语。
命运的残酷往往在不经意间降临,当她还沉浸在艺术创作的激情中时,胰腺癌这个被称为“癌王”的病魔,已经悄悄缠上了她。
确诊时已是晚期,医生给出的预估是三到六个月的生命,这个噩耗她没有告诉太多人,而是选择了一个人默默扛下。
舞台成了她与死神搏斗的战场,她瞒着所有人,戴上假发遮盖化疗后脱落的头发,在腰间插着引流管,继续一场接一场地演出。
病痛的折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暴瘦了28斤,有时候连一双筷子都拿不稳,可只要后台的门一推开,追光灯打在身上,她就像瞬间“满血复活”,将那个最完美的孟再平呈现给观众。
她甚至将止痛药混在胭脂里,用厚重的油彩掩盖住自己毫无血色的脸,谢幕的掌声还未散去,她便被工作人员搀扶着直接送往医院。
为了抓住最后一线生机,她进行了一次“对生命的豪赌”——接受了价值高达120万元的CAR-T免疫疗法。
这笔巨款是她对生命的渴望,也是家人不惜一切的付出,然而奇迹并未发生,这种尖端疗法对她的病情几乎无效。
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枕边依然整齐地放着一套戏服,越剧早已不是她的职业,而是融入她血液与灵魂的底色。
她的离去让整个台州都陷入了悲伤,追悼会那天,送行的队伍中有她的亲人、同行,但更多的是素未谋面的普通市民和从外县市专程赶来的戏迷,人们久久不愿相信,那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角儿真的就这样走了。
送行的车队由数辆黑色的迈巴赫组成,车头安放着她的遗照,被花团锦簇地包围着,这豪华的场面与她为艺术倾其所有的“清贫”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有人猜测这是她丈夫林先生最后的心意,也有人说这是剧团和粉丝们想让她走得更有排场,无论如何这份厚重的情感都令人动容。
在人群中她的家人神情哀恸,丈夫林先生在妻子化疗期间寸步不离,常常在后台默默照顾,此刻他已是肝肠寸断,继女披麻戴孝眼神里满是悲伤。
而最让人心碎的是她那个年幼的亲生儿子,孩子背着草鞋头戴草帽,这是当地古老的丧葬习俗,寓意着“替母亲走完最后一程”。
他走在车队的最前方,小小的肩膀不停地颤抖,却倔强地没有掉下一滴眼泪,这份超越年龄的隐忍和悲痛,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刺痛人心。
灵堂内的挽联写着:“可怜儿女大哭小啼要娘回,恩爱贤妻苦雨凄风催汝去”,简短的字句概括了她作为母亲、妻子和艺术家的多重身份,字字泣血。
灵堂外戏迷们排起长队,用合唱越剧的方式为她送行,这种成规模的“唱曲送别’,据说正是孟再平首创,如今戏迷们用她创造的方式送她最后一程。
艺术却能赋予生命超越死亡的意义,孟再平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些经典的戏曲唱段,更是一种即使被病魔拖垮了身体,依然要用尽最后一口气站上舞台的决绝与热爱。
孟再平的离去让越剧的舞台从此“缺角”,戏迷们悲呼“从此再无孟山伯”,但她的音容笑貌,她那股子为戏痴狂的“傻劲”和“疯劲”,将永远铭刻在所有爱她的人心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