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晚报创刊96周年之际,“九六拾贝——新民百年报史馆藏品展”今日(9月9日)正式在上报集团大楼拉开帷幕。珍贵的实物与文献,呈现了百年报史馆筹建以来的重要征集成果,串联起新民晚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新民晚报作为上海文化符号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及承载的时代风骨。
![]()
自年初报史馆项目启动以来,征集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从创刊号、老记者手稿到历史图片、名家墨宝,短短半年间,征集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初具规模”的跨越。这些捐赠背后,无疑是几代读者与报人深厚的情感寄托。
![]()
展览以“拾贝”为喻,从历史星海中撷取了五组珍贵片段,结构为“老将出马”“秋兰为佩”“友直图画”“报人雅集”“纹枰论道”五个脉络清晰而情感丰沛的篇章:其中有首任社长赵超构的手稿与签名本,彰显“定海神针”般的办报风骨;也有原总编辑束纫秋的珍贵史料,首次与赵超构手迹共展,再现两人并肩奋斗的岁月。另有由史美诚先生捐赠的贺友直先生为《漫画世界》创作的72幅漫画原稿;体现复刊初期沈毓刚、冯英子等老报人严谨求精办报精神的信札手稿;以及吴清源、陈祖德等围棋大师的题词墨宝,全面呈现《新民晚报》在新闻、艺术、文化等领域的深厚积淀。
此次展览向社会公众开放,它不仅是对过往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邀约。希望吸引更多读者与社会人士参与报史征集工作,在新民晚报创刊近百年的特殊时刻,一同打捞记忆,汲取力量,书写更多属于这份报纸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
![]()
“老树着花无丑枝”
九江路69号古象大楼,现在有个新潮的名字:外滩FTC——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集聚区。“沪九条”推出后,这里成为新地标,许多年轻的内容创作者和团队汇聚于此,编织梦想。
从这里往外滩方向走20米,九江路41号,如今是一幢保护建筑。可能很少人知道,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社址就在这幢楼里。40多年前那一代优质内容创作者,在笔墨铅火之间耕耘,让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纸风行数十年。可能更少有人知道,1985年的一天,拳王阿里——按照现在的说法“国际顶流”,受邀造访新民晚报九江路报社,在41号门口被闻讯赶来的市民围得水泄不通,堵了几条马路。
浦江恒流,上海恒新。
今天是新民晚报创刊96周年的日子,回顾报史上的小插曲,以及举办新民百年报史馆藏品展,并非为追忆昔日的“繁花”时代,而是为了更好地探寻总结一张百姓喜爱的报纸是如何走到今天,又该怎样传承创新以面对未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可我们也别忽视了“老树着花无丑枝”的深厚积淀。
在书写过无数传奇的上海,从来不缺人生出彩的机会,对个人或团队是这样,对新创企业或百年老店亦是如此。勇敢迎变革,创造新奇迹,无关年岁,更在决心。
![]()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吴南瑶
评论:安之
摄影:刘歆
海报:刘玉萍 龚莲
编辑:龚紫珺
编审:周春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