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地时间9月7日,据美当地媒体《阿拉斯加灯塔报》和彭博社报道称,美海岸警卫队“希利”号大型极地海巡船在阿拉斯加州以北的北冰洋争议海域,持续跟踪和拦截了两艘中方科学考察船。
![]()
值得注意的是,两艘中方科学考察船进入美国国土最北端城镇乌特恰维克近海大约200多英里(大约340公里处)的海域,美方称这批海域属于《公约》中规定所谓的“大陆架延伸海域或扩展大陆架海域”。
根据《公约》相关条款规定,若大陆架向外自然侧延伸超过200海里线(专属经济区)范围,那么相关国家可以以此为依据,将本国专属经济区扩大到大陆架延伸海域,也就是说,美方完全可以在大陆架延伸规则下,将中方科考船进行海上调查和海上勘探作业的水域视为其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而在这一规则下,阿拉斯加州北部海岸线向北延伸的大陆架海域远远超过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范围。
![]()
北极冰海的无声较量:中美科考船对峙背后的博弈
当地时间9月7日,阿拉斯加以北的北冰洋海域上演了一场耐人寻味的海上博弈。两艘悬挂中国国旗的千吨级科考船——“吉迪”号和“中山大学极地”号,在距离美国最北端城镇乌特恰维克约340公里的海域正常作业时,突然遭遇美国海岸警卫队“希利”号极地破冰船的持续跟踪和无线电喊话拦截。这看似普通的科考活动,实则掀开了中美在北极战略博弈的冰山一角。
![]()
这场对峙的核心矛盾,在于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相关条款的不同解读。美方声称该海域属于其“大陆架延伸海域”,依据《公约》第76条主张将专属经济区扩展至200海里外。但鲜为人知的是,美国至今仍未批准《公约》,却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性援引条款,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存在法律漏洞。中方科考船此次活动的位置,恰好位于美方单方面划定的“扩展大陆架”边缘,距离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仅有几英里之遥。这种“擦边球”式的科研布局,既展现了中方对国际法的精准把握,也暗含着对美方无理主张的无声反制。
![]()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方科考船的行动时机与路线充满深意。自今年8月以来,已有5艘中国科考船陆续进入楚科奇海和波佛特海,形成了系统化的北极科研网络。而此次两艘船只的作业区域,恰好覆盖了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大陆架延伸的关键节点。这让人联想到2023年美国单方面宣布扩大北极大陆架主张时,俄罗斯国家杜马北极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哈里托诺夫的警告:“这种做法将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如今,中方科考船的常态化存在,正以科学之名解构着美国的“圈地”企图。
![]()
200海里红线之争:《公约》框架下的法律拉锯战
这场对峙本质上是一场国际法层面的“罗生门”。美方依据《公约》第76条主张权利,却刻意回避了两个关键事实:其一,美国并非《公约》缔约国,其主张缺乏基本法律资格;其二,即便按照《公约》程序,美国也需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科学证据并获得批准,而其单方面划定的“扩展大陆架”至今未通过国际审查。正如阿拉斯加大学北极安全中心主任特洛伊·布法德所言:“他们(中国)在美国专属经济区外几英里的位置活动,恰好位于美方声称的主权边缘,这让美国海岸警卫队十分尴尬”。
![]()
中方的应对策略则展现了高超的法律智慧。科考船全程保持在国际公海范围内作业,仅通过无线电简短回应美方喊话:“中方行动符合国际法,美方无权干涉”。这种“不越界、不妥协”的姿态,既避免了给美方留下“武力对抗”的口实,又通过实际存在强化了对争议海域的法理主张。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方在拦截行动中不得不承认:“无权阻碍中方科考船的科研行动”。这一矛盾表态,暴露出美国在北极治理中的“合法性赤字”。
![]()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折射出中美在北极治理话语权上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扩展大陆架”主张将北极航道和资源开发纳入其主导的体系,而中方则以《公约》为武器,联合俄罗斯等北极国家构建多元治理框架。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中国举办“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作用”边会,明确提出“北极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美国“阵营化”策略的有力回应。
从阿拉斯加到南海:一场科考引发的战略连锁反应
此次对峙的影响早已超越北极本身,成为观察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窗口。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同样惯用“法律碰瓷”手段,却屡屡被中方以国际法利器击退。如今,中方在北极复制了南海维权的成功经验:以科学考察为载体,以国际法为盾牌,逐步瓦解美国的地缘霸权逻辑。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专家卓华指出的:“中国科考活动完全符合国际海洋法,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模式一致”。这种“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策略,让美国在舆论场陷入被动。
![]()
对美国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其北极战略的内在矛盾。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存在维护霸权,如在阿拉斯加部署F-35战机、推动“极地安全巡逻舰”项目;另一方面,其经济利益又依赖北极资源开发,这与中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当中国科考船在北极开展生态监测时,美国却在加速阿拉斯加油气钻探,这种“破坏式开发”正引发国际社会批评。
![]()
此次事件的后续发展将考验双方的战略智慧。中方已明确表示将继续在北极开展合法科研活动,而美国若继续采取“拦截—抗疫”的老套路,只会进一步暴露其治理无能。正如俄罗斯远东和北极发展部长切昆科夫所言:“北极应该是合作的区域,而非战场”。这场科考船对峙,或许正是推动北极治理回归理性轨道的关键转折点。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