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群一响,我便感觉头皮一阵发麻,不是来借钱的,就是在催婚,索性直接一键退群。
昨晚我妈视频里哭,说舅舅去年住院我都没去看,我盯着外卖盒里冷掉的水煮鱼,回她:我加班到十一点,哪有空。
70后在断亲这件事上,还算稍微有那么些讲究,彼此之间,还存有一些客气;到了80后,态度明显变得有些敷衍,仅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勉强回一趟老家;90后和00后,则干脆把“亲戚”归类为陌生人的那种标签。
社科院刚出的报告说,三成城里年轻人把部分亲戚拉黑,北上广深更狠。
以前一大家子人紧紧地围着那灶台不停地忙碌着;现在呢就连自己最亲近的哥哥,在微信聊天列表里都无法置顶了。
为啥断?
先说搬家。
我安徽人,在上海租十平米,表哥在合肥,表姐漂深圳,一年凑不齐一桌年夜饭。
宗族祠堂早变奶茶店,家谱躺在老家抽屉里吃灰。
再说钱。
我爸那辈,红白喜事之时,随份子这件事就如同存款一般;我这一辈,份子钱却仿佛像是一种罚款。
表弟结婚开口两万,我卡里只剩房租,他回我一句“不把我当家人”,得,拉黑省事。
更深的是,我们信自己。
小时候听闻“养儿防老”;如今在小红书上学习到“养老靠自身”。
孝道像翻盖手机,功能还在,没人用了。
心理学说这叫“自我优先”,翻译成人话:先顾好自己,再谈别人。
大城市帮忙断得干净。
通勤两小时,下班只想瘫着,周末补觉都不够,哪有精力陪二姨逛公园。
楼上住了三年,对门长啥样都不知道,更别说表叔。
断亲爽一时,后果慢慢啃。
老家的邻居王奶奶不小心摔了一跤,她的三个儿子互相推脱责任,谁都不愿意主动照顾她。最后他们只好请来一位护工,而护工的费用竟然比三个儿子各自分摊的费用加起来还要多。
我妈如今每天都在转发“孤独死”这类新闻,这可把我吓坏了,于是我赶紧给她订购了智能手环,希望借助科技来延续我们之间的亲情。
专家称重建亲情需依靠社区开展活动。我脑海中浮现出街道办拉起横幅“拥抱表舅”的场景那尴尬的程度,简直能用脚趾抠地来形容。
倒是有个法子较为靠谱:把亲戚当作普通朋友那样去相处,能聊的时候就聊一聊,要是聊不来呢,就躺在好友列表里,既不去强行捆绑,也不会直接拉黑。
说到底,断亲不是冷血,是给亲情松绑。
别问“为啥不认亲”,先问“认来干嘛”。
能一起打游戏的堂弟,比逼你相亲的大伯更像家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