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社区搞改造,我们只能等着看。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的绿地怎么管、停车位怎么分,我们都能坐下来商量!”近日,滁州市琅琊区创业北路社区“居民议事厅”里,居民武刚拿着刚达成的《社区文明养犬管理共识》,笑着和邻居分享。如今,这样的议事场景在创业北路社区已成常态——通过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让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议题从“民声”来,协商有“烟火气”。为了让协商不“跑偏”,社区建立了“民声收集网”:线上靠社区微信群、居民小程序实时接收诉求,线下由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在各楼栋设“唠嗑点”,每月还召开“小院座谈会”,邀请老人、上班族、租户等不同群体“听需求聊家常”。
前不久,居民通过微信群反映“小区太阳能楼道灯损坏严重,夜间下班不安全”,这条诉求很快被纳入议事清单。随后,社区筛选出“楼道灯改造”作为协商议题,通过公告栏、微信群公示3天,确认无异议后,启动协商流程。
多方坐“圆桌”,自治有“参与感”。“楼道灯改造,如何解决资金?如何确定亮灯时间段?楼道灯产生的费用怎么解决?”在“楼道灯改造”协商会上,10多位居民代表、小区物业和业委会负责人、小区党员、共建单位代表等围坐成“圆桌”,大家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通过协商,最终达成共识:费用由小区业委会从公共收益中承担30%、物业公司承担30%、共建单位赞助40%;施工队1周内上门测量,2周内完工。
共识变“行动”,自治有“实效感”。“协商不是‘议完就散’,关键是让共识落地,还要让居民盯着办。”社区负责同志说,为了避免“纸上谈兵”,社区为每个协商议题都配套了“行动+监督”机制:由居民代表、小区党员组成“自治监督小组”,跟进项目进度;每周在社区公告栏、微信群更新进展,接受居民提问。
从“没人管”到“大家议”,从“等着办”到“一起干”,创业北路社区的议事协商正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议事厅’搬到楼栋里、小院里,让更多居民参与进来,真正让‘社区事’变成‘家里事’。”社区党委负责同志说。(韦邦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