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哥,你这烧烤味道越来越正宗了。”张亮放下手中的羊肉串,看着忙碌的张明。
张明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苦笑道:“三年了,再不会做就说不过去了。”
“哥,我明天就要正式上任了。”张亮的声音有些复杂,“副县长的任命书已经下来了。”
张明手中的铁签停顿了一下,抬头看向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弟弟。三年前,他还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风光无限。三年后,弟弟却要当副县长了,而自己只是一个卖烧烤的小摊贩。命运这个东西,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好事啊,咱们张家要出大官了。”张明重新低头烤肉,语气平静得让人心疼。
张亮想说什么,却被远处传来的一阵脚步声打断。他转头看去,脸色瞬间变了。
那个走过来的人,正是三年前让张明离开县政府的刘建国,现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01
三年前的那个秋天,张明永远不会忘记。
那天下午,县政府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所有人都在加班准备第二天的重要会议材料。张明作为办公室主任,自然要把好最后一道关。
“张主任,这份招商引资的项目材料您再看看。”秘书小王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文件夹。
张明接过来仔细翻看,眉头越皱越紧。这个项目涉及的土地使用权问题存在明显的程序缺陷,按照规定,必须要补充相关的环评报告和土地部门的审批意见。
“小王,这个材料还不够完善,明天的会议恐怕不能用。”张明合上文件夹,“你去通知项目方,让他们把缺失的材料补齐。”
“可是张主任,刘主任说了,这个项目是市里重点关注的,不能耽误进度。”小王有些为难。
刘建国是三个月前空降到县里的新主任,级别比张明高半格,负责分管招商引资工作。张明虽然是办公室主任,但在刘建国面前也要低一头。
“规定就是规定,不能因为是重点项目就破例。”张明的语气很坚定,“你告诉刘主任,我会亲自向他解释。”
小王离开后,张明整理好材料,直接去了刘建国的办公室。
“刘主任,关于那个招商项目的材料,我觉得还需要完善一下。”张明敲门进去,将问题详细说了一遍。
刘建国抬起头,脸上的表情有些不悦:“张主任,你这是在质疑我的工作能力吗?”
“不是质疑,是按程序办事。这个项目如果材料不齐全就上会,到时候被市里打回来,损失更大。”张明据理力争。
“张主任,我看你是在县里待久了,思想有些僵化啊。”刘建国站起身来,“现在讲的是效率,是服务意识。你这样处处设卡,怎么能搞好招商引资?”
“我这不是设卡,是把关。”张明的语气也硬了起来,“作为办公室主任,我有责任确保每一份材料的准确性。”
两人在办公室里争执了将近半个小时,最终不欢而散。
第二天的会议上,张明坚持自己的意见,建议延期讨论这个项目,直到材料完善为止。刘建国当场黑了脸,会后直接找到了县长。
一周后,张明接到了调令。名义上是工作需要,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被边缘化了。新的岗位是县里的法制办副主任,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就是一个闲职,没有实权,也没有发展前途。
张明拿着调令,在办公室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十五年的政府工作经历,从一个小科员一步步爬到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己知道。
晚上回到家,妻子李娟正在厨房忙活。八岁的女儿张欣坐在客厅里写作业,看到爸爸回来,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
张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摸了摸女儿的头,然后走进厨房。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李娟头也不回地问道。
“有点事情要处理。”张明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把调令的事情告诉妻子。
李娟听完,手中的铲子停在半空中,半天没有说话。
“娟子,你说句话啊。”张明有些忐忑。
“调就调吧,只要工资不降就行。”李娟转过身来,眼中含着泪水,但还是强撑着笑容,“大不了重新开始。”
那一刻,张明的心都碎了。他知道妻子嘴上说得轻松,心里比谁都难受。他们家刚买了房子,每个月要还三千多的房贷,女儿马上要上小学,各种开销都不小。
在法制办的日子过得很煎熬。每天除了看看报纸,就是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整个人都快废掉了。更让张明难受的是,以前的那些同事见到他,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安慰几句,那种同情的眼神让他觉得比什么都难受。
三个月后,张明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主动辞职。
递交辞职报告的那天,人事科的老科长都愣住了:“张主任,你可要想清楚啊,这一辞职,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想清楚了。”张明的声音很平静,“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出去闯一闯。”
消息传开后,整个县政府都炸了锅。一个正处级的干部主动辞职,这在当地还是头一回。有人说张明是想不开,有人说他是要去做生意发大财,各种猜测满天飞。
只有张明自己知道,他只是不想再这样窝囊地活下去。
02
辞职后的日子比张明想象的还要艰难。
他原本以为凭借自己在政府工作十五年的经验,找个合适的工作应该不难。但现实给了他狠狠地一巴掌。
私企嫌他年龄大,而且有体制内的背景,担心他适应不了企业文化。国企又觉得他是主动辞职的,可能有什么问题。几个月下来,张明跑了几十家公司,连一个像样的面试机会都没有得到。
家里的积蓄一天天减少,每个月的房贷、生活费、女儿的学费,加起来至少要六千块。李娟的工资只有三千多,根本不够用。
“爸爸,为什么最近妈妈总是在哭?”一天晚上,女儿张欣悄悄问张明。
张明心里一紧,勉强笑着说:“妈妈没有哭,可能是眼睛进沙子了。”
“可是我听到妈妈在卫生间里哭,还听到她在和外婆打电话,说咱们家没钱了。”女儿的眼中满是担忧。
张明抱住女儿,心里像刀割一样痛。他知道李娟承受的压力比他更大,作为妻子和母亲,她必须要考虑这个家的现实问题。
那天晚上,张明失眠了。他在客厅里坐到天亮,想了很多很多。
第二天,李娟去上班后,张明一个人来到了县城最热闹的夜市。
这里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摊贩,卖什么的都有。张明在一个烧烤摊前停下了脚步,看着摊主熟练地翻烤着羊肉串,闻着那诱人的香味,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师傅,这个摊位一天能挣多少钱?”张明问道。
“这个不好说,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三四百,差的时候也就一百多。”摊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看起来很朴实,“不过这个活很辛苦,每天要准备很多食材,晚上还要干到很晚。”
张明点点头,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回到家,他把想法告诉了李娟。
“你要去摆烧烤摊?”李娟的声音有些颤抖,“明哥,你可是堂堂的办公室主任啊。”
“现在不是了。”张明苦笑道,“娟子,咱们得面对现实。再这样下去,连房贷都还不起了。”
李娟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好,我支持你。但是你要答应我,这只是暂时的,等有了机会,咱们还要想办法做点别的。”
张明紧紧抱住妻子,眼中含着泪水:“谢谢你,娟子。”
第二天,张明就开始行动了。他先是去市场了解烧烤食材的价格和来源,然后又去几个烧烤摊观摩学习。
最难的是找摊位。夜市里的好位置都已经被人占了,张明只能选择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摊位费一个月要八百块,对于现在的张明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买设备、购食材、办证件,前前后后花了五千多块钱,几乎掏空了家里最后的积蓄。
第一天出摊的时候,张明的手都在发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尴尬。一个前政府官员在街头卖烧烤,这种心理落差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更要命的是,刚摆摊没多久,就遇到了以前的同事。
“老张?你这是……”办公室的小李看到张明,眼中满是不敢置信。
“做点小生意。”张明强装镇定,“要不要来几串?”
小李尴尬地笑了笑,买了十几串羊肉串,然后匆匆离开了。
那一晚,张明一共只卖了六十多块钱,除去成本,净赚不到三十块。但这三十块钱,对于现在的张明来说,比以前的工资还要珍贵。
摆烧烤摊的日子比张明想象的还要艰辛。
每天下午三点,他就要开始准备食材。切肉、腌制、串串,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手法很生疏,经常被刀割伤,被火烫到。
更难受的是心理上的落差。有一次,他正在专心烤肉,突然听到有人在议论:
“你看那个人,听说以前是县政府的主任,现在沦落到卖烧烤了。”
“真的假的?那得犯什么错误才会这样?”
“谁知道呢,反正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张明的手紧紧握着烤串的铁签,指节都发白了。他想要解释,想要反驳,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03
生意最开始的时候很惨淡,位置偏僻,手艺生疏,一天下来经常只能卖出几十块钱。有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张明就只能自己把剩下的烤串带回家当晚饭。
李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开始在学校里给学生补课,一个小时二十块钱,虽然不多,但也能补贴一点家用。
“爸爸,你的手怎么破了这么多口子?”女儿张欣看到张明满手的伤痕,心疼地问道。
“没事,过几天就好了。”张明摸着女儿的头,“爸爸现在是烧烤师傅了,很厉害的。”
“那你能教我烤肉吗?”女儿天真地问道。
“等你长大了,爸爸教你。”张明笑着说,但眼中却有泪光闪烁。
为了提高手艺,张明几乎每天都要去别的烧烤摊学习。他发现,同样是烤羊肉串,有的摊主能烤得外焦内嫩,香味扑鼻,而有的就只是熟了而已。
“老板,你这个调料配方能教教我吗?”张明厚着脸皮向一个生意很好的摊主请教。
那个摊主看了张明一眼,冷冷地说:“这是我吃饭的本事,凭什么教给你?”
被拒绝了,张明也不气馁。他开始自己琢磨,买各种调料回来试验,每天晚上收摊后,就在家里研究配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张明的烧烤手艺有了明显提高。他的羊肉串烤得恰到好处,调料的味道也很独特,慢慢开始有了回头客。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顾客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王。他每天晚上都会来买十几串羊肉串,然后就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慢慢吃,顺便和张明聊天。
“小张,你这烤串的手艺越来越好了。”王叔一边吃一边点头称赞。
“王叔过奖了,还差得远呢。”张明谦虚地说道。
“我看你不是本地人吧?怎么想到要做这个生意?”王叔随口问道。
张明犹豫了一下,还是如是说道:“以前在县政府工作,后来辞职了,就只能做这个了。”
王叔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年轻人有胆量,敢于重新开始,这很难得。”
“也是没办法,家里要吃饭啊。”张明苦笑道。
“做什么工作都不丢人,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赚钱。”王叔拍了拍张明的肩膀,“我年轻的时候也干过很多行业,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王叔的话给了张明很大的鼓励。他开始更加用心地经营自己的烧烤摊,不仅在手艺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上也很用心。
每个客人来了,他都会热情地招呼,根据客人的喜好推荐不同的烤串。有的客人喜欢辣一点的,他就多放辣椒粉;有的客人不能吃太咸的,他就单独调制淡口味的调料。
慢慢地,张明的烧烤摊有了名气。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里有个手艺很好的烧烤师傅,生意也越来越好。
好的时候,一晚上能卖四五百块钱,除去成本,能净赚两百多。这个收入虽然比不上以前的工资,但至少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
更重要的是,张明重新找回了自信。他发现,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赚来的钱,花起来特别踏实。
就在张明的烧烤摊生意越来越好的时候,他接到了弟弟张亮的电话。
“哥,我要调回咱们县里了。”电话里,张亮的声音有些兴奋,但又带着一丝复杂。
“调回来?什么岗位?”张明停下手中的活,专心听弟弟说话。
“副县长。”张亮的声音很轻,但张明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张明愣了一下,心情很复杂。三年前,自己还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弟弟只是市里的一个普通科长。现在,弟弟要当副县长了,而自己却成了一个烧烤摊老板。
“那恭喜你了,咱们张家要出大官了。”张明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一些。
“哥,你别这么说。”张亮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我知道你这几年过得不容易。”
“没事,现在挺好的。”张明看了看自己的烧烤摊,“自由自在,没人管着。”
“哥,我明天就到县里报到了,晚上去看你。”
“好,我给你烤点好吃的。”
挂了电话,张明心里五味杂陈。他为弟弟的成功感到高兴,但同时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
第二天晚上,张亮如约而至。三年没见,他比以前更加成熟了,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一看就是成功人士的模样。
“哥。”张亮走到烧烤摊前,声音有些哽咽。
“来了,坐吧。”张明指了指旁边的小马扎,“想吃点什么?”
“随便来点吧,我就是想和你聊聊。”张亮坐下来,看着忙碌的张明。
张明熟练地烤着羊肉串,一边和弟弟聊着这三年来的经历。他说得很轻松,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
“哥,你受苦了。”张亮听完,眼中满含泪水。
“什么苦不苦的,现在不是挺好的吗?”张明把烤好的羊肉串递给弟弟,“你尝尝,哥的手艺怎么样?”
04
张亮接过羊肉串,咬了一口,连连点头:“真的很好吃,比外面那些大饭店的都好。”
“那是,你哥我现在可是专业的烧烤师傅。”张明开玩笑地说道。
两兄弟一边吃着烧烤,一边聊着天。张亮讲了讲这些年在市里的工作经历,张明也说了说自己做烧烤生意的心得体会。
“哥,其实我一直想帮你,但是……”张亮有些愧疚。
“傻瓜,咱们是兄弟,不用说这些。”张明打断了他的话,“再说,我现在也不需要帮助。”
“可是你以前……”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张明的语气很坚定,“人生有起有落,这很正常。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
张亮看着眼前的哥哥,心中满是敬佩。三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政府官员已经不见了,现在的张明更加成熟,更加坚强。
“哥,你不恨那个刘建国吗?”张亮突然问道。
张明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烤肉:“恨又能怎么样?改变不了什么。”
“可是他……”
“亮子,你记住,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向前看。”张明抬起头看着弟弟,“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咱们要为将来努力。”
张亮点点头,但心中对刘建国的厌恶更加强烈了。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脚步声。
张亮转头看去,脸色瞬间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