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宁可直言得罪人,不可阿谀讨人欢?有下半句,警世恒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孙子兵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市井之间,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逆耳的忠言,一种是悦耳的谄媚。

古人云:"宁可直言得罪人,不可阿谀讨人欢。"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与人之常情相悖,毕竟人人都喜欢听好话,谁愿意听刺耳的批评呢?

然而,千百年来无数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

那些敢于直言的人往往是真正的忠臣良友,而那些善于阿谀的人最终都露出了虚伪的面目。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圣贤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更蕴含着深邃的处世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话还有一个下半句,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世人,堪称警世恒言。这究竟是怎样的至理名言?古人为何会有如此独到的见解?那神秘的下半句又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真谛呢?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政局动荡,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赵惠文王刚刚即位不久,年轻气盛,渴望建功立业,却也容易被人蒙蔽。在这个关键时刻,朝中分为两派:一派以老臣廉颇为首,主张谨慎治国;另一派以新贵郭开为首,专门投君王所好。

那年春日,朝堂之上正在讨论是否出兵攻打燕国的问题。郭开一派认为时机成熟,应该趁势而为;而廉颇一派则认为国力尚需休养生息,不宜轻启战端。

就在众臣争执不下之时,一个身影从班列中走出,此人便是刚刚在外交上为赵国立下大功的蔺相如。

"启禀大王,微臣以为此时出兵燕国,实为不智之举。"蔺相如直言不讳地说道。

赵惠文王脸色一沉,显然对这个答案不太满意。他原本希望听到支持出兵的声音,好为自己的雄心壮志找到理由。

郭开见状,立刻站出来说道:"大王英明神武,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燕国内乱,正是我赵国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要后悔莫及啊!"

赵惠文王听后大悦,频频点头:"郭爱卿所言甚是,寡人正有此意!"

蔺相如见王上被谄媚之言迷惑,心中着急,再次上前进谏:"大王,臣请恕直言。虽然燕国内乱,但我赵国刚刚经历了与秦国的长平之战,国力大损,将士疲惫,百姓困苦。此时若再兴师动众,恐怕会让国家雪上加霜。"

"蔺相如!"赵惠文王怒道,"你屡次与寡人作对,莫非是怯战不成?"

蔺相如毫不退缩,慷慨陈词:"臣不是怯战,而是为国家计。《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兵之事关乎国家存亡,岂可儿戏?"

郭开在一旁冷笑道:"蔺大人,您这是太过谨慎了。大王雄才大略,正是开疆拓土的好时机。您这样泼冷水,岂不是要让大王错失良机?"

朝堂之上,支持出兵的声音越来越多,大多是一些希望通过战功升官发财的新贵。而反对的声音则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人愿意冒着得罪君王的风险说真话。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况,深知再不说真话就晚了。他决定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再次直言进谏。

"大王,臣今日不得不说一些您可能不愿意听的话。"蔺相如正色道,"古人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臣今日所言虽然刺耳,但句句都是为了大王和赵国着想。"

"那些一味迎合您的人,表面上是为您好,实际上是在害您。他们不过是想借着战争的机会获取功名利禄,根本不在意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

赵惠文王听后勃然大怒:"大胆!你竟敢质疑寡人的决定,还敢诋毁朝中大臣!来人,将蔺相如拖下去!"

就在此时,老将廉颇站了出来:"大王息怒!蔺大人所言虽然直率,但确实是肺腑之言。老臣在军中多年,深知战争的残酷。现在确实不是出兵的好时机。"



廉颇的话让赵惠文王稍微冷静了一些。毕竟廉颇是赵国的柱石,他的话不能不听。

但郭开等人显然不愿意就此罢休。郭开又说道:"大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各国都在虎视眈眈,如果我们不主动出击,迟早会被别人欺负上门。不如趁着燕国内乱,一举拿下,既能扩大领土,又能震慑列国。"

这番话再次打动了年轻的赵惠文王。他看着郭开,满意地点点头:"郭爱卿说得有道理,有魄力!"

蔺相如见状,知道单纯的劝谏已经无效,决定用更加直接的方式说明问题。

"大王,既然您执意要出兵,那臣有一个请求。"蔺相如说道,"请您先派人详细调查一下我赵国现在的真实国力,再调查一下燕国的真实情况,然后再做决定。"

"这有何难?"赵惠文王随口答应。

几天后,调查结果出来了。结果显示,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确实元气大伤:国库空虚,兵员不足,粮草短缺。而燕国虽然内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有相当的实力。

看到这份报告,赵惠文王陷入了沉思。原来那些阿谀奉承的话都是建立在虚假信息基础上的,而蔺相如的直言却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分析。

就在这时,前线传来消息:秦国正在集结兵力,准备趁赵国内政不稳时发动攻击。如果这时赵国还要分兵攻打燕国,那就真的是腹背受敌了。

赵惠文王这才恍然大悟,蔺相如的直言原来是在救他啊!如果真的听了郭开的话出兵燕国,现在赵国可能已经面临灭国之灾了。

"蔺爱卿,是寡人错了。"赵惠文王诚恳地向蔺相如道歉,"你的直言虽然刺耳,但确实是为了寡人和赵国好。而那些阿谀之言虽然悦耳,但差点害了江山社稷。"

蔺相如恭敬地回答:"大王能明白这个道理,赵国之幸也。古人云:'君明臣直,君暗臣谀。'明君总是能够听得进逆耳的忠言,而昏君往往只喜欢听悦耳的谎话。"

从此以后,赵惠文王对蔺相如更加信任,也更加重视那些敢于直言的大臣。而郭开等谄媚之徒则逐渐失宠。

这件事在赵国朝野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直言的人往往不受欢迎,而阿谀的人却能够得宠?

有一天,蔺相如的好友苏代来访,两人谈起了这个话题。

"相如兄,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你总是要说那些得罪人的话?如果学学郭开,说些君王爱听的话,岂不是更容易升官发财?"苏代困惑地问道。

蔺相如沉思片刻,说道:"苏兄,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我发现,人生在世,有些事比升官发财更重要。"

"比如什么?"苏代追问。

"比如良心,比如责任,比如对国家和君王的真正忠诚。"蔺相如说道,"阿谀奉承看似能够讨人欢心,但它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当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这种欺骗就会露出本来面目。"

苏代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直言虽然一时得罪人,但长远来看是有益的?"

"正是如此。"蔺相如点头道,"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宁可直言得罪人,不可阿谀讨人欢。'这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而且,"蔺相如顿了顿,"这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更加发人深省..."

就在蔺相如要说出下半句时,突然有侍卫来报:"蔺大人,大王召见!"

蔺相如不得不中断与苏代的谈话,匆匆入宫觐见。原来是边关又有紧急军情传来,需要他去处理外交事务。

苏代在府中等待,心中对那句话的下半句充满了好奇。他想起蔺相如刚才的神情,似乎那下半句比上半句更加重要,更加深刻。



几天后,苏代再次拜访蔺相如,迫不及待地问道:"相如兄,那天你说的那句话的下半句是什么?

我一直在思考,却想不出答案。"

蔺相如微笑道:"苏兄既然如此好学,那我就说与你听。

不过这下半句的道理更加深刻,需要你用心体会..."

正当蔺相如准备说出那句警世恒言时,外面又传来了急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