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能是网约车司机公认最难熬的一年,同时也是这个行业剧变的一年。
从数十年前网约车在国内兴起,再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日均数千万订单的行业,网约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并不总是顺利的。
在这个过程中,司乘之间的安全问题曾一度被人们所热议,为此平台花费重金,设下各种措施来弥补安全问题。
到今天,网约车是否安全似乎已经鲜少有人讨论,但司乘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降低。
从打车有异味再到付费开空调,司乘矛盾频繁发生,其中一个原因和司机收入持续下滑有关。而最近,为了解决抽成过高,多家网约车平台已经发布了降低抽成通知。
但具体到实际收入上,也有许多司机称,如果每笔订单下调2%的抽成,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月多100至200元的流水收入,比起今年大幅下滑的订单量和收入,这每月多出来的一两百元,毫无疑问是杯水车薪。
为什么今年网约车行业普遍面临着订单少、收入降的困境?
市场供需失衡,是根本原因。
今天网约车司机赚钱难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是供给过剩,第二是平台竞争激烈。
而平台竞争激烈背后,原因还是供给过剩导致的总需求不足。
根据各地交通运输部门发布的数据,全国网约车市场已明显饱和,运力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以郑州为例,截至2025年4月,郑州市主城区日均实际运营车辆2.93万台,占网约车总数的83.7%,而每天约有6000台剩余运力。
这一数据与2024年5月的2.91万台基本持平,这表明当地运力过剩问题至少已经持续存在超过一年。
郑州只是一个缩影。深圳作为网约车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其市场饱和程度更为严重。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全市拥有网约车运输证的车达到了131715辆,“万人出租车拥有量”高达到58.3辆,比国家推荐标准(20辆/万人)高出了快两倍,这意味着平均每17个深圳人就对应着一辆网约车,运力明显多于需求。
如此高的密度,哪怕是一线城市深圳,也难免会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
今年为什么被称之为网约车司机的“最难一年”?答案还是体现在数据上,根据《2024年全国网约车市场年报》显示,去年网约车日活车辆、驾驶员、总订单量都有所增长,但落到每个司机头上的收入却在下滑,司机小时收入(抽样)为27元,较2023年下降12.9%。
这还是2024年的数据,对应到今年这个开局,以及联想到各平台降低抽成,只能说明网约车司机的收入比去年还要少。
供需失衡,供给过剩既然是主要原因,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跑网约车呢?
经济学告诉我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越来越多人选择跑网约车,只能说明网约车这个职业,在今天仍然还有足够的吸引力。
这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哪怕是面对行业饱和甚至是过剩,依然还有人选择跑网约车,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综合所有选择下,跑网约车就是最好的选择。
2020年至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从300万飙升至600万,在四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直接翻番,这也说明了目前网约车行业正在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四年的时间里,司机增长翻倍,但订单量却并没有如此迅猛的增长。
2024年全国网约车日均订单量约3000万单,较2021年增长18%,尽管增幅喜人,但仍然远低于司机数量的增幅。
这也导致,这个行业逐渐出现了过剩的运力存在,当加入网约车的司机越来越多,而需求却没有跟上的时候,司机收入下滑也就成了必然。
当市场中的供给过剩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没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低价现象。餐饮、咖啡、房子,本质上都遵循着这个简单的逻辑,而网约车市场也不例外。
这种供需失衡导致司机被迫接受平台的“低价策略”,用以吸引更多人打车。2024年,全国网约车平均每公里车费从2.8元降到2.1元,降幅25%;而每公里成本(油费/电费+车损+平台抽成)却从1.8元涨到2.0元。
在成本上涨,车费下降,以及人人都要抢订单的情况下,网约车司机收入减少,也就成了必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网约车平台会降低抽成,因为再不降低抽成,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就已经要触底了。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网约车行业如今承载着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行业,是一个市场,更是维系着社会公共责任的东西。
因此,当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平台这个时候也就应该站出来,以自己为表率,进行降低抽成,以增加网约车司机的收入。
看起来,一个月一两百元似乎并不高,但要知道,这个行业的网约车司机几百万,一天下来平台的让利,其实也不少。
更重要的是,自2021年滴滴“下架整改”之后,许多平台看到了窗口期,这也给了聚合出行模式快速崛起的机会。
而这些聚合平台,由于并非平台直接提供,而是经第三方层层转包,因此最终聚合平台的各种抽成叠加,其比例甚至还会远超30%。
这也无形之中缩减了司机的收入。
当数百家网约车平台开始大打价格战的时候,饱和的市场也就无法满足预期,一旦开始低价竞争,整个行业都难以脱身。
这一点,在网约车之外的行业,我们其实已经正在预见。
针对市场低价,其实我们也在给出各种针对性措施。辟如7月24日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的《价格法修正草案》就明确提出,不能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更不能利用数据、算法、技术从事不正当价格行为。
这些措施,本质上都是为了限制市场的低价乱象。
但低价背后,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低价?
是行业的饱和、供给的过剩,还是消费者有意的选择?我想,答案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理论上,网约车作为一个行业就业的补充,自身的确没有门槛,愿意从事网约车的人,以及有更好其他就业渠道的人并不冲突,但现在当这个行业和外卖一样,逐渐成为就业蓄水池的时候,一切都在变化。
而这个变化,最终也裹挟着消费者和供给者,难以自拔。
而外卖的优势在于,各大平台的烧钱补贴,暂时稳住了外卖小哥的收入和订单;而网约车的特点在于,它更像是一个市场自发的特性,没有大规模补贴,也没有太多的人为拔高,今天的网约车行业,恰恰是最能够体现当下就业和需求消费之间关系的一个行业。
只有消费越多越高的时候,人们的新增就业岗位和收入才会越高,反之也亦然。
而现在,我们所见证的,正是这样一个处于转型和阵痛期的行业。
“最难一年”终会过去,但只有熬过坚持,才能够等来春天。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