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名初中老师
发现班级有学生
使用带有侮辱性的网络烂梗
她随即制止了这种行为
她教育学生的一番话
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
视频中的这位老师叫刘东格,在重庆一所中学教历史。9月开学后班上的学生小严(化名)向她反馈,自己被一些同学叫“唐人”。上网搜索后,刘东格得知,这是一个影射“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侮辱性网络烂梗。
于是,当天下午的德育课上,她鼓励小严勇敢地站上讲台,大声告诉同学们“唐人”这个称呼让他感觉很不舒服,希望大家停止这种行为。
紧接着,刘东格严肃地向同学们强调: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某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的类型,来作为一个网络烂梗来攻击别人,不管你是攻击了我们的同学还是其他人,你用‘唐人’这个用疾病命名的一个烂梗来攻击别人,对那些患这个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所以我不希望我们班再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
在该视频走红后,这名班主任的行为得到不少网友的认可,“什么时候开始拿疾病嘲讽人了?”
9月8日,该班主任表示,经过引导,学生们理解了该词的不当含义,已经停止使用该梗,被嘲笑的学生也获得了道歉。
这并非网络“烂梗”第一次引发担忧。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认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增强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编辑 | 杨婧轩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张 越
监审 | 杨 巍
来源 | 农视网综合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