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军将领的几句话,竟然让一向温和的毛主席火冒三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70 年代初,美苏冷战硝烟正浓,中苏关系已走向剑拔弩张。华盛顿高层把中国当成对付苏联的“工具”,尼克松上台后又一口咬定:要把中国拉过来。
基辛格两次访华,向周总理暗示美方“要帮中国对付苏联”,周总理却一句话带过去:咱不稀罕。可基辛格有手腕,识趣地没再提。
可谁料,美国黑格将军来了。
黑格毕业于西点,二战里还给老蒋出过谋划,可在外交场上,他的能力还真就挂了。人家基辛格是低眉顺眼,黑格却像个“愣头青”,还不加掩饰。
1972 年冬,他和一众官员受到周总理接见。正坐定,黑格就坐直了身体,骄傲地说: “我此行,就是传达总统的口令。
如今苏联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美国愿意尽力减少苏联对中国的压力,保证你们独立自主。”
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美国是救世主,中国是被救的“可怜虫”。听得周总理眉头一挑。
跟主席打交道多年,他知道主席最要的就是主权和尊严。若真要靠“外力”,那不就成了附庸?
周回去当晚便向毛主席汇报。
毛主席听完,气得不行:“苏联威胁中国?还靠美国来救?
把这话原原本本退回去!奈何二十二年建交无果,大不了再等二十二年。
尼克松不来,就算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不过如此!
”主席说完,一盆冷水浇下来:中国可以同美国建交,但绝不以主权当筹码!
第二天,周总理再会黑格,毫不客气地指出: “任何外力都不能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否则只有成为别国保护国或殖民地这一条路。”
黑格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当场道歉,说是无心之失。华盛顿那头的尼克松马上拍板:访华行程提上日程。
1972 年 2 月,尼克松一行从大洋彼岸抵达北京。
刚踏出飞机门,尼克松就傻了眼——三百人的仪仗队排成两列,吹号手、礼兵、军乐队,一切比他想象中演出级别还要排场。美国总统行前也没见过如此接待。
平时外宾不过一百人,这次是三倍。尼克松紧张的神色瞬间缓解。
他明白:中国这番排场,不只是礼节,更是诚意。
走下台阶,他微笑着伸出手。周总理迎上来,笑着说:“你的手,穿过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来到这里和我握手。
”这句颇有诗意的话,让尼克松心里卸了重负。毛主席甚至听完就让秘书传话:他一下飞机,就叫我来见。
主席罕见地安排首访,够意思。
车行在北京的大街上,尼克松透过车窗四下张望,想看看这个东方大国生长出怎样的风景。忽然,一幅宣传海报赫然映入眼帘——一群红卫兵狠狠瞄准美国国旗,手起枪落,气势汹汹。
尼克松一阵紧张,翻译告诉他那上面写着“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脸色当场沉了下来。
可他忍住没动声色,心想:晚会得找主席来问问。
晚些时候,毛主席坐在长条方桌旁,面前摆着一杯清茶。两人寒暄不过三句,尼克松就说:“主席阁下,路边那些宣传画,是对我这代表团的明示威胁吗?
”会议室瞬间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毛主席倒是淡定,抿了口茶,笑了笑:“你们不也整天喊打倒共产主义?
光说不做罢了。我们放放空炮而已。
”这话既化解了尴尬,又拉近了距离。红卫兵的口号成了“空炮”,晚宴上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访华期间,双方连轴转,签下了《中美上海公报》。一个多月后,整个世界都懵了:中美要正式建交了?
1979 年,这一幕终于成真。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结束了二十二年的对美“冰冻期”。
这次访华,不只是握手、合影,更是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找到了一条打破僵局的新路。美国得到了制衡苏联的机会,中国也打开一扇与世界对话的大门。
往后的几十年,中美关系和全球格局,都在这条“桥”上走出了新的图景。
是谁的几句话,差点毁了这次历史性“破冰”?是黑格的傲慢;又是谁的一句“土克松也会来”,让中国豪迈地展现了尊严?
那就是毛主席。 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在冷战最紧张的时刻迎来解冻?
因为这一场“外交博弈”,谁也不肯低头,却都愿意把对方当成自己不可缺的“变量”。而此时,中国早已不再是“可怜虫”。
更大的舞台,才刚刚开启。
资料来源:[中美建交档案] 参考资料:[周恩来年谱] 参考资料:[上海公报原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