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只是贫血,送完女儿上学就去打针。”36岁的李芳连续三周乏力、牙龈出血,仍坚持在制衣厂加班。直到一天清晨,她因鼻血不止晕倒在洗手间,被同事紧急送往市医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异常升高到82×10⁹/L,血红蛋白仅58g/L,血小板低至19×10⁹/L。骨髓穿刺结果更残酷:原始细胞占78%,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4)。医生告诉她,化疗是第一步,但疗效如何,要等基因检测结果。
图片源于AI
三天后,一份“AML 50基因Panel”报告出炉,为李芳点亮了方向:
- 发现FLT3-ITD高频突变(等位基因比例38%),提示肿瘤增殖迅速、复发风险高;
- 同时携带NPM1突变,属于可监测的“分子标签”;
- 染色体核型正常,无TP53等“不可靶向”突变,意味着有药可用、有路可追。
基因检测的意义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疗中,基因检测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通过基因检测,能够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和亚型,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以侯先生为例,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1/ETO阳性,低危组),这一信息对于判断他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
不同的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比如FLT3-ITD突变与较高的白血病细胞计数、骨髓增殖性较强、早期复发和较差的预后相关;而 NPM1突变则与较高的白血病细胞计数、较好的预后以及对常规化疗的敏感性相关 。
因此,对于携带FLT3-ITD突变的患者,常规化疗效果可能不佳,容易复发,此时就需要考虑采用FLT3小分子抑制剂等靶向治疗方法;而携带NPM1突变的患者,对常规化疗反应较好,预后也相对较好 。
图片源于AI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因检测技术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基因检测技术可能会更加精准、快速和低成本,这将有助于更多患者受益。基因检测还可能与其他诊断方法,如骨髓穿刺、免疫组化等相结合,为医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从而制定出更优化的治疗方案 。我们有理由相信,白血病不再是 “绝症”。患者和家属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共同战胜病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