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
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今天推出
亲历者说·抗日战争时期江津“民众剧社”始末
作者:刘沧浪
江津“民众剧社”从1942年2月到10月,总共只持续了8个月就自动解散,无法继续维持。
剧社起源
剧组的酝酿组成是在1941年冬天,成员都是一些满怀爱国思想的热血青年。主要来源有这样两部分:一是国立剧专的学生(当时这个剧专在江安),如陈思(1942年在江津病逝)、曾强(现在湖北省电视台工作)、王杰(现任北京《电影艺术》副主编)等,还有两个江津籍学生,一个叫夏渝白(他是当地士绅子弟),一个叫周德华。剧专那时对现实不满的学生,在学校遇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整个江安城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气氛中,许多学生呆不下去了,纷纷离开了剧专。我们有意联系这些在白色恐怖下出走、志同道合、寻求新路的青年朋友,共同商议在江津成立一个自己的青年戏剧班子,成立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所以,从剧专出来的这些学生,特别是家在江津的学生,他们是成立这个剧社的主要力量。
▲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旧址。图源重庆晨报
还有一部分,就是从重庆三青团中央官办的青年剧社来的,当时李天济(现上影剧作家,现代影片《今天我休息》、《爱情您姓什么》的作者)和我,都曾为成立这样一个“自己的剧社”抱着巨大的热情和希望。我和李是熊佛西办的四川省立戏剧学校的学生,正当年轻,想搞一番事业,不安心于重庆那个青年剧社,急迫摆脱国民党官办剧社的束缚,加上周德华奔走,得到了江津银行界涂克应等人的赞助,由我和李天济、陈思、夏渝白、周德华等五人作为核心成员,约找了十多位酷爱现代戏剧艺术的专业青年学生,就这样,于1942年初,搞起了自夥(伙)筹办的剧社班子来了。
名称风波
初先,大家给剧社取名“烽火”剧社,含意当然是抗日的烽火。首场排演的,就是老舍的名剧《国家至上》。当时我们住在江津城里一所学校,名字已记不起了。给我们帮助最大的是朱近之(后来听夏渝白说,他是共产党)。朱近之没有公开参加剧社,但一直在暗中支持我们。他当时在江津职业中学工作,经常关心剧社情况,不断给予精神鼓励,但从不来参加开会。“烽火”剧社这个最能代表我们思想感情面又十分响亮的名称,即将正式打出去之际,这时,却发生了另外的事。
江津有个叫刁之鲜的,是县民众教育馆(类似现在的县文化馆)的馆长,他还是当地袍哥堂口的头面人物,跑来交涉说:剧社要由他办,不能民办。剧团就这样被他一手抢夺过去,取名叫“民众剧社”,不准叫“烽火”剧社或“烽火”之类的名称。这样一来,大家搞不下去了,都想撒手不干了。我们请教于朱近之,朱说:可以干,要斗争嘛,在干起来之后,可以利用他(指刁)的作用嘛。朱还告诉我们,刁之鲜是个叛徒,现在又是国民党,硬斗是不行的。经朱这样一引导,我们有了主意和勇气,五个人一起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识和信心,大家都说:不睬!国民党我见过,怕他怎的!
艰苦条件
可是,后面的问题来了。剧社经刁一插手,银行界方面不再出钱资助了,全部经费改由县民教馆开支,剧社的苦难也就从此开始。民教馆当时办在江津河边上的一所公园内,游园的人少得可怜。我们用一些烂景片、烂东西将屋子拦了一下,男女各别,分开居住。刁之鲜发给每人的微薄工资,连吃饭都吃不饱,害得大家经常饿着肚子排戏演戏。演了不少抗日的戏,在当时起了作用,受到江津人民的欢迎。
在江津还有一个关心、帮助我们“民众剧社”的人叫张西洛,那时他在江津办“大公书店”,是我们常去之处。张西洛还办了个《周报》,记得像是叫《江声周报》。张和我都非常好,约我们在他的报纸上出了一个文艺副刊,内容都是宣传抗日骂国民党的。当然所用名字全都是化名,刁之鲜一时尚未察觉出来。张后来在重庆的《新民报》作记者,抗战期中去延安访问过毛主席,毛主席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三报(即当时重庆的《新民报》、《扫荡报》、《中央日报》三家)记者中的那位张先生就是指他。
剧社成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还排演了《女店主》,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排演法国名剧《祖国》,是莎都编著的。这个剧宣传爱国主义,骂特务,整叛徒,非常精彩。排好了,结果国民党当局勒令我们“不准上演”。那时不演戏或下了装,我们剧社这些青年都被拖成穿烂襟襟、喝稀糊糊的叫化子似的人了。
剧社的核心成员之一的陈思(原名陈云翘),又导演,又演戏,是个“全挂子”,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活活拖死在公园内的。当时他染上流行的霍乱症,整天吐泻不止,刁之鲜连看也不看,根本不管,不能及时住院治疗抢救,当然只有把他拖死,可恨!
刁抢夺了剧社的领导权,但所有成员都不肯按照他的意愿办,照样各人排演各人想演的戏。剧社的进步激进倾向,刁很感恼火,但始终抓不住什么把柄,这是因为我们时加警惕的。比如:那时用景片隔的房子里,青年演员们凭自己的爱好、崇敬和倾向,挂了鲁迅像之类的艺术巨人肖像、照片,书写了许多带明显进步倾向的字条,对联和标语似的警句,宪兵三三两两,几乎每天都要到公园来巡察。我们立刻警觉起来,干脆把带明显色彩容易引起敌人生疑的东西,通通收藏起来一火焚之。有的青年说话易露锋芒,也自觉小心起来,避免暴露自己的观点。又听说警备司令部有秘密指令监视我们,有三种特殊现象可以证实当时我们的处境是相当紧张的:
(一)全副武装的宪兵突然到我们住处前后加紧巡察;
(二)特务机关稽查处加强在码头口岸,清查、盘人;
(三)国民党县党部正式派一官员代表县党部,并带来一些随员,召集我们开会,清查我们全体成员的来路。
当然,清查我们的来路,是采用和我们谈心的方式,而不是采取传询、审问或直接镇压的方式,要我们谈经历、谈演戏的目的。我们就回答说,国立剧专的学生嘛,我和李天济还是“中央青年剧社”来的,是国民党三青团中央办的剧社嘛,总之,都是搞艺术宣传的,宣传抗日救国,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县党部代表及其随员前来调查(实际是火力侦察)的结果,没有发现我们任何破绽。我们呢,反而借此机会叫他拨款,剧社确实穷得很呵!
特务渗透
后来,江津稽查处有一个什么科长,当然是个特务,他通过刁的关系硬是派一人进来参加“民众剧社”。此人姓何名苦,自称是云南师范学院学艺术的,他打进来,目的是很明显的。当时正遇上我们排演《祖国》,李天济是导演,给他也排了个角色。我演大特务,排给他演小特务,剧中的大特务经常骂小特务,大骂小,骂得欢。尽管如此,他却天天来,从不缺席。我们却特别留意他,因为断然拒绝他参加是不行的,但不能让他知道剧社及其成员的底细,同志们的真实思想情绪和政治观点,一概不向他透露,只让他知道我们这一群都是些“烂艺术家”。
这时,从外地来了个新朋友参加到我们剧社来,名字叫赵国相。当然,他用的姓名决非真名真姓。据我们当时了解,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一位职业革命家,原来在成都搞秘密工运工作,因暴露了行踪遭敌人搜捕,逃到江安隐藏,到了江安偏又遇上那样严重的白色恐怖不能久留。剧专有我们一位过去的老师名肖锡基(现任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写了一封信,要他带着信立刻到江津来躲。他从肖老师那里知道我们不是外人,所以向我和李天济吐露了这一真情。他来剧社时,正是那位特务叫何苦的打进来了,他就秘密指挥我们如何与何苦斗。
撤离计划
我们的戏剧演出是相当成功的,除病死了一个陈思外(死后葬于江津)其他尚未出过任何不幸。但是,江津的白色恐怖气氛也愈来愈厉害了,再你怎样吃苦坚持,也难呆下去了。形势太坏,必须撤退。
如何全部安全撤出江津呢?和赵国相同志研究的结果是:订出一个分期分批秘密撤走计划。因为集中走是不行的,刁之鲜是一定要阻拦的。我们一面与特务周旋,一面应付刁,对刁说:我们这个班子,人员本来就少,死的死了,病的病了,需要出去再约点人来充实才干得起来。就这样“阴一个,阳一个”地离开江津。还没有出去的,仍然装着满踏实的样子。刁之鲜当时在修建一个新剧场,我们也表现得积极得很,给剧场绘图、设计、如何配备前后台灯光等等,完全是一副“兴家”的样子。撤退呢,是秘密进行的,直到十月下旬,撤退完毕。走之前,还与刁辞行是到哪里去了,给他讲得一清二白。大家抵达重庆后,就彻底散夥(伙),各奔前程。
到了第二年(1943年),特务还追到我当时工作的单位——中央电影摄影场来追究“民众剧社”的事情。当时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罗学濂兼任这个摄影场的场长,他为追究“民众剧社”的事曾亲自出面审讯我,说我将一位女共产党员秘密带到江津,还让她参加演出了《雷雨》。事情确有其事,当时排演曹禺的名剧《雷雨》时,是我们找的省剧校同班女同学刘介如(她当时在重庆“生活书店”工作,后来在重庆《新华日报》营业部工作,确实是一位女共产党员),就是由她担任扮演剧中人鲁妈的。事情追查起来,七说八说,终被我说脱了。她确实是秘密地到的江津,演完戏走了之后,也未暴露任何情况,不知事隔一年之后,特务究竞是从何知道她来江津参加演出过这个戏的。
特务硬是把我们盯得很紧的!我们那时的秘密撤退,工作做得非常仔细,不仅刁之鲜本人当时没有搞清楚,就是连国民党特务自己也未搞清楚。我们“民众剧社”的成员,总共只有十多人,除陈思病死外,男的有李天济、王杰、曾强、汪时叙、周德华、夏渝白、张植顺、刘沧浪、赵国相,女的有李志瑞、裴俊、朱玉玑、吕冰、刘介如等。我们分期分批安全撤离了江津。10月末,剧社最后的两个人——曾强和我也离开了江津,当时心里又是痛!又是恨!江津,我们真爱你啊!在短短的八个月里,我们为你演出了《国家至上》《寄生草》《女店主》《雷雨》《祖国》,但我们只有向你告别了!面对长江翻滚的碧波,靠江边的那所公园,以及整个江津城,我们默默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再见了,江津!”“再见了,‘民众剧社’!”
作者简介
刘沧浪(1919—2002)四川泸县人,话剧家。1941年毕业于四川省实验戏剧学校,来江津从事话剧活动,抗战胜利后考入华北大学,毕业后任上海国泰电影公司编剧、华北大学文工团编导。1949年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编剧、中国剧协创作委员会编剧、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文学部主任、艺委会主任,一级编剧。代表剧作合著话剧《红旗歌》《思想问题》,创作大型话剧《重庆谈判》,改编话剧《红岩》等。
作者:刘沧浪
编辑:陈柳颖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