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被群内的朋友提醒,才密切注意到这个事情的——上汽通用五菱居然和华为正式牵手了!
就在9月6号,这两家突然宣布签了合作协议,重点就是在五菱旗下的宝骏品牌上搞“三智”合作。啥叫“三智”?其实就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还有智能制造。虽然官方没说这就是华为那种深度绑定的HI模式(Huawei Inside),但明眼人一看就懂,这基本就是那个味儿了!
现场直接秀出了双方合作的第一款车——叫“宝骏华境S”。
网上已经流出了伪装车的照片,虽然贴满了伪装贴纸,但还是能看出不少细节。前脸是现在特别流行的贯穿式灯带,乍一看还有点理想汽车的风格。车身侧面线条挺硬朗,车顶带点微微下滑的小溜背,整体看起来简洁又有点高级感。
有业内人猜这台大六座SUV大概卖16-23万。
如果成真,那它很可能是一两年内你能买到最便宜的、用上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的SUV。
之前华为智驾基本都出现在30万左右的车上,这下直接干到20万内,估计不少等等党要坐不住了。
所以你说,这是不是意味着华为智驾真的要开始普及了?五菱这次看来是玩真的了。
1. 技术扩散的曲线已到
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过程,其实很像我们生活中许多新科技产品的推广路径——一开始只有追求前沿科技的少数人愿意尝试,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和成本下降,最终会进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现象在商业研究中被称为“技术扩散曲线”,而华为车BU与上汽通用五菱的合作,恰恰标志着智能驾驶技术正在从“尝鲜阶段”迈向“普及阶段”的关键转折点。
回顾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最早搭载华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如问界、阿维塔等,定价普遍在30万元以上。
这个阶段的消费者更多的是技术爱好者和高端用户,他们愿意为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支付溢价,同时也承担了验证新技术可靠性的风险。
像最早期的智能手机用户,他们花费高价购买当时还不太稳定的智能设备,无形中为整个行业完成了初步的市场教育。
而如今华为与五菱的合作,将智能驾驶技术的门槛显著降低。
宝骏华境S预计定价在16万-23万元区间。
这个价格带正是中国汽车消费最主流的市场范围内。
可以说,这个定价是有象征意义的——它意味着智能驾驶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开始成为普通消费者也能负担得起的标配功能。
上汽通用五菱作为年销量超百万辆的汽车巨头,国内的忠实用户不少!
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带来数据反馈太值当了。
这其实与特斯拉通过大量车主数据训练自动驾驶算法的逻辑如出一辙。
五菱遍布全国各地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其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优势,将为华为提供比高端品牌更丰富、更多元的道路场景数据。
当智能驾驶技术在主流价位车型上得到验证后,整个行业将迎来一个“临界点”——消费者将不再把智能驾驶视为高端选配,而是购车时的必备考量因素。
这种认知转变将迫使更多车企加速智能化转型,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普及速度。
正如当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过程一样,一旦技术门槛降低到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市场渗透率将会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
2. 供应商角色转变了
再说华为,它在汽车行业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传统供应商像是给厨师提供食材和厨具的供应商,而华为则是直接提供已经调配好的料理包,甚至还包括整套厨房设计方案和智能菜谱。
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如博世、大陆这些企业,他们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明了:向车企销售一个个独立的零部件,比如刹车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等。
车企将这些来自不同供应商的零部件进行整合,自己负责最核心的调校和匹配工作。
供应商赚取的是硬件差价,交易完成合作就基本结束。
但华为的做法完全不同。
首先,它提供的是从底层芯片到操作系统,再到上层应用算法的全栈式解决方案。
昇腾芯片相当于汽车的"大脑",鸿蒙系统是"神经系统",而智能驾驶算法则是汽车的"思考能力"。
深度的技术整合,使得其他企业很难单独在某一个环节上与华为竞争,因为各个环节之间已经形成了深度的协同优化。
其次,华为的商业模式也颇具创新性。
传统的HI模式(Huawei Inside)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入股"的方式。
华为不再仅仅通过卖硬件赚钱,而是通过技术授权和服务分成的方式,与车企形成长期利益绑定。
这种模式让华为有持续的动力为客户提供更新迭代的服务,同时也让客户更愿意与华为深度绑定。
再比如,一旦车企选择了华为的智能座舱,再想要更换其他家的智能驾驶系统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各个系统之间已经形成了深度的耦合。
就像你用惯了苹果生态,深度用户就很难再转向其他系统,因为所有设备之间的无缝衔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
只是,我普遍的认为,车企在享受华为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可能逐渐丧失自主研发能力。
就像现在安卓手机厂商很难摆脱对安卓系统的依赖一样,未来这些车企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处境。
当大家都采用相似的华为解决方案时,如何打造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就将成为所有合作车企必须面对的挑战。
3. 三分天下的格局雏形
所以,在中国的汽车市场里,我们现在大约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主要阵营正在形成,每个阵营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和发展路径。
其一,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技术赋能阵营。这个阵营很像智能手机时代的安卓联盟,但华为的控制力要强大得多。华为通过自身在芯片、操作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正在将越来越多的车企纳入其技术体系。特别是国有车企集团,由于在智能化转型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更倾向于选择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
这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使用华为技术的车企很多,但这些车企的产品在底层技术上越来越同质化。华为通过鸿蒙系统、昇腾芯片和智能驾驶平台,实际上成为了这个阵营的技术标准制定者。就像安卓系统虽然开放,但核心仍然由谷歌控制一样,华为在这个联盟中扮演着类似的关键角色。
其二,是以比亚迪和特斯拉为代表的全栈自研派。这些企业选择了一条更加独立但也更加艰难的道路。他们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平台,从电池管理系统到智能驾驶算法都亲力亲为。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保持技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缺点则是需要投入巨额研发资金。
目前,智能汽车的研发门槛已经提高到百亿级别,这使得许多中小车企根本无力参与这场游戏。就像智能手机时代,除了苹果和三星等少数巨头外,其他厂商都选择使用安卓系统一样,未来可能也只有少数几家车企能够负担得起全栈自研的成本。
其三,则是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跨界融合体,比如百度与吉利合作的集度汽车,以及小米汽车等。这些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软件开发和生态构建能力。他们更强调"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将汽车视为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小米可以将手机、家电等产品与汽车打通,百度可以将其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整合,这些都是在传统汽车行业难以获得的独特优势。这个阵营的玩家虽然来自互联网行业,但他们正在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汽车产品的体验和价值。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其实是个好消息。
正因为华为等技术供应商的出现,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这些曾经高端车型才有的功能,正快速普及到更亲民的价位。
就像这次五菱宝骏的新车,不到20万就能用上华为高阶智驾,这在两三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技术的普及速度变快了,大家能买到的车也越来越智能。
但热闹的背后,也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所有与华为合作的车企面前:当华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车企自己该如何避免最终只沦为“代工厂”?
如果大家都用同一套华为系统、同样的智驾方案、类似的鸿蒙座舱,那么除了车标和外壳不同之外,产品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这或许是所有选择“投华”的车企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借助华为技术的同时,依然保持自己品牌的独特性和定义产品的能力。
4. 最后的启示
对于还没有和华为牵手的那些汽车品牌来说,现在的形势可以说是越来越紧张了。
华为的智能汽车生态越做越大,就像一个大磁铁,不断把有实力的车企吸进去,形成所谓的“朋友圈”。
而还没加入的车企,尤其是规模不算大、技术积累有限的二三线品牌,正面临一个越来越难做的选择题:是自己硬着头皮投入巨资自研智能技术,还是干脆选择与华为合作,用上现成的解决方案?
自己研发,听起来很有志气,但这条路又烧钱又费时间,风险还极高。
智能驾驶系统不是简单写几行代码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大量的数据、顶尖的算法工程师、强大的计算平台以及长期的测试验证——这些每一项都是“吞金兽”。
哪怕投入了几十亿、几百亿,结果可能依然落后市场一代技术。
更何况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今天可能还是行业领先的方案,半年后说不定就已经过时。
这种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模式,对很多现金流本就不宽裕的车企来说,简直是一场不敢轻易下注的豪赌。
当然,像比亚迪、蔚来这样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厂,目前还能靠自研体系守住自己的护城河。
它们已经有成熟的研发团队和落地成果,可以不受华为生态的绑定。
但更多缺乏这种能力的中小车企,既没有办法独立攻克智能技术,又在市场上越来越难以打出差异化。
如果不尽快做出选择,就很可能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掉队,甚至被彻底边缘化。
按照我在群里和大家讨论的那样,对这些车企来说,“加入”还是“自研”,早已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战略抉择。
而随着华为的“朋友圈”持续扩大,留给它们犹豫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腾讯新闻图库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