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盈怀,黄酒飘香。近日,由绍兴市黄酒行业协会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绍酒泰斗,匠承百年——纪念王阿牛大师诞辰100周年活动在绍兴隆重举行。活动中,一尊铜像在红绸垂落间显露真容。王阿牛大师面带微笑,目光穿越光阴,仿佛仍在凝视着他穷尽一生守护的黄酒工坊。这位将一生奉献给黄酒事业的匠人,用毕生的酿酒生涯诠释了什么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极致匠心,他的精神如同基座上熠熠生辉的"王阿牛"三个大字,照亮了黄酒人的传承之路。
01、极致的技艺坚守
1925年9月,王阿牛大师出生于绍兴东浦镇赏祊村一个酿酒世家,自小便在酒香中成长。王阿牛大师16岁入行时,黄酒酿造全凭师徒口传心授,在没有温度计,没有PH试纸的时代,他凭借“眼观色、鼻嗅香、舌尝味”的感官绝技,能精准判断酒精度、酸度与糖分,所得数据与化学测定几无差异。
黄酒匠人应具有技艺深耕的定力,需沉心钻研每道工序,从基础环节积累经验,精准把控发酵、开耙等关键节点,对工艺细节有 “差一分都不行” 的极致追求,拒绝浮躁与敷衍。
02、突破壁垒的创新担当
1952 年,王阿牛大师进入地方国营绍兴云集酒厂(会稽山前身),从普通酿酒工逐步成长为副厂长、党支部书记,更是“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首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1959 年,凝聚着王阿牛大师 20 年心血的《绍兴酒操作规程》问世,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黄酒酿造教材,不仅打破了黄酒酿造技艺"传内不传外"的桎梏,更终结了千年技艺 "口耳相传" 的历史。在泛黄的手稿中,他用 "热耙要抖,冷耙要守"" 七天沉缸,酒味甭尝 "等朗朗上口的谚语,将复杂的工艺标准化、通俗化,以科学规范取代作坊秘法,架起经验与科学的桥梁。
03、薪火相传的胸怀
王阿牛大师将《绍兴酒操作规程》这份手稿无偿捐献,成为行业共享的“技术圣经”,让工匠精神超越了个人坚守,升华为行业共享的财富。中国酒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毛勇评价王阿牛大师是"守正创新的典范”,其胸怀让工匠精神升华为行业共荣的基石。
黄酒匠人应具有薪火相传的胸怀,不将技艺视为个人私有,愿意分享经验、培育后辈,推动技艺传承从 “个体坚守” 走向 “行业共护”,为行业长远发展注入动力。
04、匠德合一:酿酒先酿人
“做酒先做人,酿酒凭良心”是王阿牛大师一生的信条。掌权时不谋私利,退休后仍亲赴车间示范开耙,78岁高龄仍坚持“差一分都不行”的严苛标准。这种“格物致知”的修养,诠释了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心性的淬炼。
黄酒匠人应具有以德立行的本心,把 “品德” 作为酿酒根基,秉持 “凭良心做酒” 的准则,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将个人修养与职业行为结合,以自律与诚信保障酒品品质。
05、薪火相传:匠心照亮未来
数字赋能,守正创新
在会稽山酒厂的数字化车间里,228 道非遗工序通过智能系统实现精准管控,恒温发酵车间的温度误差控制在 ±0.5℃以内。这正是对王阿牛大师"工艺统一、品质稳定" 追求的当代实践,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
文化破圈,青春化表达
黄酒企业沿王阿牛大师开辟的 “科学传承” 之路,开发低糖鲜酿、气泡黄酒等新品吸引年轻群体;国际舞台上的黄酒文化展示,让东方佳酿香飘世界。王阿牛大师“开放共享”的理念,正推动黄酒从餐桌走向社交生活。
精神图腾,行业共进
王阿牛大师嫡传弟子潘兴祥等已成行业中坚,青年匠人坦言“大师的标准刻进了骨子里”。铜像落成、技艺展陈、行业标准的制定,皆是对“较真、共享、创新”三大匠心理念的践行。而产学研融合的"活态传承" 体系,更让工匠精神有了制度性保障,让“活态传承”从个人坚守蜕变为行业共识。
匠星虽逝,酒魂长存。王阿牛大师的精神如同陈年黄酒,愈发醇厚绵长。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这位黄酒泰斗用一生诠释的工匠精神提醒我们:真正的卓越,从来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与人心的淬炼。当我们举杯细品黄酒的温润时,品味的不仅是千年技艺的芬芳,更是一代匠人用生命酿造的精神佳酿。愿王阿牛大师的匠心之光,照亮更多行业的未来之路;愿那坛凝聚百年匠心的黄酒,香飘世界,历久弥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