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柏林冬天,气温零下十几度。
63岁的拉贝蜷缩在破旧公寓里,穿着一件有着三层补丁的旧大衣。家里没煤没粮,妻子卧病在床,孩子交不起学费,辍学,只能靠捡来的旧课本自学。
他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过下去,但拉贝突然收到一笔巨款。看到汇款单落款处写着一行中文时,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笔汇款,从何而来?
01
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
1937年冬天,南京城上空的飞机轰鸣不断,日本的侵略迫在眉睫。公司下令拉贝立即撤离,在拉贝关门准备离开的那一刻,一名被日本兵追赶的女学生,着躲到他身后。
拉贝挺身而出,高声喊道:“这里是德国公司!”日本兵才慢慢离开。拉贝此刻心里很清楚,如果自己走了,这些无助的平民会遭遇什么。
于是,拉贝决定留下。怀有相同想法的,还有牧师马吉、医生威尔逊等人,他们划出了安全区,面积3.86平方公里,相当于541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这里原计划容纳5万人,最终却挤进了25万难民。
拉贝在屋顶升起纳粹旗和红十字旗,用德国身份与日本周旋。女人、孩子一波波冲进来,拉贝扛着压力护住了他们的性命。
他也不知道,这一做法会在多年后改变自己的一生。
02
南京沦陷后,城里的屠杀几乎无处不在。
拉贝冒着危险冲到街头,硬是从日军手中拉回一名被拖走的妇女。拉贝指着胸前徽章大吼:“再动她,我就去柏林告你们!”
拉贝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救下妇女,他怀着一种“以命相搏”的决定冲上去。日军骂骂咧咧离开,他的额头冷汗直冒。
几周下来,安全区人满为患。粮食见底,拉贝亲自跑到日军那里要粮,却被随意打发回来。妻子玛莎看着那点可怜的粮食,只能说:“熬成粥,先给孩子们吃。”
拉贝心里很难受,如果没有这块安全区,南京更多平民会死于屠刀之下。最终,拉贝和同伴们撑过了最黑暗的几个月。
回国之后,等待他的并非荣誉,而是困境。
03
1938年,公司下达强令让拉贝回国。
南京百姓哭着送拉贝,有人递上鸡蛋、窝头,有学生把亲手织的手套塞进他怀里。拉贝一路落泪,带走的还有厚厚的日记和照片——这是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回到德国,拉贝整理出800多页日记,详细记录了日军的罪行。因纳粹党员的身份,他反而被捕。幸亏马吉、威尔逊作证,拉贝才免于重罪,但被禁止工作,全家的生活陷入绝境。
他们被迫搬进最破的公寓,靠变卖家产度日。能卖的全卖了,能换的也都换光。孩子辍学,妻子病倒。拉贝哽咽道:“当年护下25万人,如今却护不住自己的家。”
直到一封信,把他的处境传回了南京。
04
1948年,拉贝写信给老友马吉,诉说困境。
信辗转到南京,很快传遍全城。
当年的难民们涌到报社捐款,老奶奶拄着拐杖递上积蓄,女学生李秀英卖掉唯一的一袋粮食,只为回报当年的救命之恩。
报社门口排起长队,人们一句话:“拉贝先生救过我们,现在轮到我们救他。”
很快,南京市民募捐约2000美元,巨款分两批汇到柏林。汇款单上落款写着:“南京市民 敬赠”。还有500多个幸存者按下了红手印。
拉贝看着这行中文,泪流满面:“南京啊……我从未忘记你们,你们也没忘记我。”
这笔钱让他孩子重返学校,让妻子得以治病。此后,拉贝还把部分粮食转送给其他有难的德国人,并说:“这是南京人民给的。”
1950年,拉贝离世。临终前,他嘱咐儿子:把这段中德友谊代代传下去。
几十年后,当拉贝日记出版,全世界才知道这段跨越国界的守护与回报。
相比拉贝的救命之恩,这点回报显得微不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