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麻雀是街头巷尾最常见的一种鸟。它们叽叽喳喳,成群结队地在屋檐下、电线杆上、房前屋后飞来飞去。有时候一群麻雀扑棱棱地飞过,像一片会动的乌云,遮天蔽日,叽叽喳喳的声音能把人耳朵吵得嗡嗡响。
那时候人们总说这麻雀可真多,哪哪都有它们的影子。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叽叽喳喳的热闹声慢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个头更大、羽毛灰扑扑的鸟:斑鸠。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走在城市里,抬头看看天,偶尔能看见一只斑鸠站在电线上、树梢上,不慌不忙地踱着步,时不时“咕咕咕”地叫两声。它们似乎比麻雀更有“存在感”,也更“淡定”了。
那曾经随处可见的麻雀,怎么就突然变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们的数量真的在减少?还是它们只是换了个地方生活?而斑鸠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它们的到来是偶然,还是自然演化的某种信号?
其实麻雀并没有消失,只是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咱们先说说麻雀,麻雀是一种非常依赖人类生活环境的鸟类,它们喜欢在人类的房檐、墙缝、瓦片之间筑巢,在田间地头、路边草丛里觅食。
它们吃的主要是草籽、谷物,也会吃一些昆虫的幼虫,是名副其实的杂食性鸟类。过去农村多、老房子多、庄稼地多,麻雀自然就多。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老房被推倒,平房变高楼,屋檐墙缝越来越少,麻雀的“房子”也就没了。
同时,农田被开发成工厂、小区,连路边的杂草都被修剪得干干净净,麻雀想找个吃口饭的地方都难。
再加上农药的大量使用,让农田和田边的昆虫数量急剧下降,麻雀的食物链受到了冲击。小麻雀刚出壳那会儿,爸妈得给它们喂点虫子补营养,可现在虫子少了,小麻雀就容易饿死。
久而久之,麻雀的数量自然就下来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多年不见成群的麻雀飞舞了。
而斑鸠呢,它们原本是生活在林区和丘陵地带的鸟类,对人类环境的依赖没有麻雀那么强。但随着城市绿化越来越好,很多城市种了大量乔木、灌木,建设了公园、绿地,给斑鸠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
斑鸠吃的东西也不挑,果实、种子、小虫子都能吃,适应能力比麻雀更强。尤其是在城市里,它们不挑食,吃得上、住得下,自然就繁殖得快,数量也就多了起来。
还有个原因,就是斑鸠不像麻雀那样容易被人打扰,过去人们觉得麻雀爱偷吃粮食,特别是在农村,经常有人打麻雀、赶麻雀。
虽然现在麻雀已经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也就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不能随便捕杀,但它们对人类的警惕性还是很高。而斑鸠呢,它们性格更安静,不吵不闹,平时也不怎么打扰人,反而更容易在城市中“安家落户”。
麻雀是益鸟,这是公认的,它们吃害虫,能帮农民除害。可斑鸠呢,它们到底是益鸟还是害鸟?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斑鸠作为一种鸟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吃植物种子,有助于种子传播,促进植被更新。
同时它们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为猛禽、蛇类等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不过,斑鸠确实偶尔也会吃一些农作物的种子,比如玉米、高粱、小麦等,尤其在一些果园或农田附近,它们可能会对农民的收成造成一定影响。
但这点影响远不能和麻雀相比,也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害鸟”。从整体生态功能来看,斑鸠还是以益为主的。
那我们是不是该让麻雀回来?当然应该!麻雀不仅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很多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曾是乡村和小城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我们可以在城市中多保留一些自然空间,比如在屋顶、阳台、围墙边种植一些本地植物,给麻雀这样的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另外,减少农药的使用,恢复农田生态,也对麻雀的回归至关重要,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开始尝试恢复传统的农耕方式,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这样的做法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好处,也为麻雀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无论是麻雀还是斑鸠,都应该得到人类的保护,爱护鸟类,人人有责。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