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突破学科壁垒,融合AI智慧,成都肺癌专病中心重塑多学科诊疗新范式
随着肺癌诊疗进入多学科、个体化与精准化时代,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效率,成为医疗界面临的重要课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普胸外科·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杨懿教授团队,通过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深度融合”的专病中心模式,并自主研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KONGMING”,为肺癌多学科诊疗(MDT)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在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该成果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项口头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杨懿教授围绕专病中心建设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创新实践展开深度对话,分享团队在提升肺癌诊疗质量与效率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前瞻思考。
图 1 杨懿教授团队参加2025WCLC大会
图2 WCLC杨懿教授团队作学术分享报告
专病中心: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
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成立于2025年5月,但其建设理念早在2018年便已萌芽。杨懿教授介绍,中心从最初松散的MDT模式,逐步发展为如今“内外科医生同区服务、从早期到晚期全程管理”的一体化专病中心。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物理壁垒,更在协同机制上实现了“化学融合”。
杨懿教授指出,国家卫健委近年来积极推动各地专病中心建设,MDT模式已被公认为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要建立可持续的高质量MDT工作机制,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不同科室之间,如内科与外科医生对循证证据的理解常存在差异,专业背景导致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具有倾向性;同时,不同层级医院的医生对循证医学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进一步加剧了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此外,当前医疗技术发展迅猛,新药物、新疗法及临床研究数据层出不穷,医生难以及时全面掌握所有最新进展。
“内外科医生在同一病区工作,使得非正式的、即时性的MDT讨论成为可能,”杨懿教授表示,“这种随时发起的讨论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决策的时效性与质量。”此外,中心创新性地将日间治疗门诊设置在病房区内,使仅需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无需办理入院手续,即可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原班人马的医疗服务,既提升了患者安全性,也增强了医患粘性。“很多患者到最后都和我们处成了朋友,这种和谐的医患氛围对治疗依从性和效果都有非常正向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专病中心模式实现了从早期到晚期、从门诊到住院、从临床研究到真实世界诊疗的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临床研究病房直接设置在专病区内,促进了科研与临床的高效转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科医生之间增进了相互学习与理解。“内科医生更懂外科思维,外科医生也更理解用药逻辑,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为年轻医生的成长提供了宝贵土壤。”杨懿教授补充道。同时,多学科共同决策也降低了医生在超适应症用药或超指南用药时的医疗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AI赋能:从“经验诊疗”到“智慧决策”
尽管MDT模式已被证实能显著提升肺癌诊疗质量,但其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正是这些痛点,促使杨懿教授团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
“AI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破局的希望,”杨懿教授说,“它没有学科偏见,具备强大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能快速整合最新循证证据,为MDT提供客观、高效的决策支持。”AI技术先天具有无学科倾向性的特点,能够基于最新证据提供均衡的诊疗建议,同时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学习能力,可以持续跟踪和整合全球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为多学科讨论提供实时、权威的循证医学支持。
在此背景下,团队与上海曦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人工智能辅助系统“KONGMING”。该系统采用“推理模型+GraphRAG”技术架构,结合自建的循证医学数据库,显著降低了大模型幻觉率,确保输出内容的准确性与可溯性。
“我们将系统命名为‘KONGMING’,寓意其能如诸葛亮一般,成为MDT中的‘智慧军师’,而非替代医生。”杨懿教授强调,“它是对人类医生经验与智慧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病例和快速更新知识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未来展望:从“单中心探索”到“多中心推广”
目前,“KONGMING”系统仍处于1.0阶段,其在复杂病例处理、多中心验证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杨懿教授坦言,目前系统投喂的复杂病例数量有限,对多线治疗等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仍需加强,且当前仅为单中心研究结果,需要更多中心数据验证其普适性。
杨懿教授表示,下一步团队将重点推进系统在多中心、多场景下的临床应用与效能验证。通过与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华西医院等权威机构开展合作,团队将不断拓展“KONGMING”在复杂病例中的适应能力,并逐步完善其在MDT全流程中的功能集成。未来3–5年,“KONGMING”有望实现多项系统功能突破,包括自动发起与管理MDT流程、智能化病例整理与循证溯源、患者端康复指导与长期随访管理等,从而显著提升肺癌诊疗的效率与连续性。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依托“川粤肺线”等跨区域学术平台,推动“成都模式”的标准化与推广。通过专病中心互访、MDT标准化培训等方式,促进肺癌诊疗的规范化、智能化与同质化发展。“我们计划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共享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将我们在多学科深度融合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方面的经验向更多地区推广,真正实现智慧医疗在肺癌专病诊疗中的深度落地与广泛受益。”杨懿教授说。
结语:以智慧医疗推动肺癌诊疗新范式
成都市肺癌专病中心与“KONGMING”系统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组织模式与诊疗理念的突破。它展示了多学科深度融合与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在提升肺癌诊疗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肺癌专病中心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都经验”。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与专病中心模式的进一步推广,肺癌诊疗有望进入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的新阶段。而这,正是杨懿教授团队始终不变的初心——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科技进步与医疗创新,通过多学科智慧诊疗的新范式,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生机与希望。
专家简介
杨懿 教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硕导
普胸外科主任
成都市卫健委肺癌专病中心 负责人
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 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整合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委会 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 副会长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胸部肿瘤多学科防治分会 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 常务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 委员
四川省医促会终末期肺病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中西医胸部微创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成都市抗癌协会肺癌诊疗一体化专委会 侯任主任委员
擅长各类胸腔镜微创手术,特别是肺结节的微创手术治疗,肺癌的早诊早治、微创手术治疗、及全程综合治疗管理(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内多模式治疗)。作为主刀完成各类胸腔镜手术超过3000台。牵头组建了成都市级医院第一个实体化肺癌多学科联合诊疗专病中心病区,牵头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及省市级课题。博士期间从事医工转化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一区杂志<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在内的多篇高质量论文。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