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核潜艇之父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杂志上的老照片让一位老母亲眼光瞬间变红,照片上的人竟然是她失踪30年的亲生儿子!
那么当年好端端的他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
这份迟来的真相竟和铸造国之重器有关!
1987年广州郊区的一处住所里,一位94岁的老人正费力地举着放大镜,凑近一本杂志。
她的视力已经很差了,但目光却被一幅黑白肖像牢牢吸住,照片上的人,眉眼间的轮廓,尤其是那倔强的下巴,让她心头一震。
这太像她那个失踪了三十年的儿子了,自打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次突然的调动后,排行第三的儿子黄旭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音讯全无。
这么多年家里人猜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他去了国外,有人甚至觉得他早已不在人世,可这位母亲始终不信。
她用放大镜一行行地读着报道,当看到文中提及此人的妻子名叫李世英,出生地也对得上时,她终于确认了。
这就是她的儿子,那个三十年没回过家、没寄过一封信的孩子。
黄旭华的人生起点,本该是悬壶济世,1924年他出生在广东汕尾田墘镇,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生世家。
父亲黄树榖医术高明,母亲曾在广州大医院做过助产士,夫妻俩开的医馆口碑极好,尤其对穷苦人家,常常分文不取,把德行看得比什么都重。
在七个孩子里,黄旭华排行老三,小时候身体瘦弱,性格也安静,话不多,按照家里的期望,他最顺理成章的路,就是继承父业当个好医生。
可时代的大潮,从不给人安稳的选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为了求学一家人颠沛流离,最远逃到了广西,他亲眼见过日军的飞机如何盘旋,亲耳听过炸弹在不远处爆炸的巨响。
在广州街头他看到过控诉侵略者的宣传画,在学校里他参演抗战话剧,扮演一个逃难的孩子,台词不多主要是哭。
那些真实的恐惧和屈辱,深深烙印在一个少年的心里,他开始明白,一个国家如果装备落后,就只能任人宰割,救一个人远不如强一个国。
医生的梦想悄然转变,1946年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考入了国立交通大学的船舶工程系。
在当时这绝对是个冷门专业,报考者寥寥无几,但他心里清楚,未来的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舰船。
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思想的航向愈发清晰,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从事舰船设计,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直到1958年夏天,一纸绝密的调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航线。
那是一项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任务,代号09工程研制核潜艇,接到去北京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命令时,黄旭华没有丝毫犹豫,无条件服从。
他没跟父母兄弟说自己要去哪,也没说去做什么。
对妻子他也只含糊地留下一句调去外地工作,这一走就是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里他与家人彻底断了联系,仿佛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挑战是地狱级别的,当时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完全是一片空白,几乎是从零起步。
原本承诺提供技术援助的苏联,突然单方面变卦专家撤走,资料销毁,甚至连一张核潜艇的外形图纸都不肯给。
最后只能靠自己,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新闻报道里搜寻蛛丝马迹拼凑信息。
他们把搜集来的资料一点点分析、消化,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图纸,自己搭建模型,自己开展试验。
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数据,全靠一把算盘和一把计算尺。
为了核准一个关键数据,团队反复推算,耗上三个月是常事,设计图纸上任何一个参数出了错,整个方案就可能要推倒重来。
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为了给试验基地选址,他们连一张像样的海图都没有,只能自己划着小船去测量水深。
科研人员们白天要下地劳动,晚上才能回到简陋的工房里挑灯夜战搞设计,因为项目的高度保密性,他们还曾被误解,被扣上技术走资派的帽子。
每当团队士气低落时,黄旭华总是那句话:“我们不是为名利,是为中国人争口气!”
靠着这股气他们硬是挺了过来,1968年项目进入冲刺阶段,黄旭华整个人瘦了一大圈,但眼睛里全是光。
1970年12月26日,渤海湾天气阴冷海风刺骨,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如巨鲸入海成功下水。
岸边黄旭华和同事们激动地鼓掌热泪盈眶,但这份喜悦只能深藏心底,没有庆功宴没有媒体报道,更没有奖章。
所有人的名字,继续隐匿在黑暗之中。
因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1988年核潜艇需要进行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这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测试,一旦潜艇结构无法承受巨大的水压就会艇毁人亡。
在当时没人敢打包票,也没人愿意承担首次下潜的责任。
关键时刻已经64岁的黄旭华站了出来,他本可以安然退休,颐养天年,但他只说了两个字:“我上。”
他对忧心忡忡的同事们说:“我比谁都了解这艘艇,我跟你们一起下去,出了问题我负责!”
总设计师亲自上艇,为一次危险的试验压舱,这在世界核潜艇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他的镇定给了所有人巨大的信心,潜艇缓缓下沉,深度计上的数字不断跳动,艇内安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
最终潜艇成功下潜至极限深度,然后顺利上浮返回,所有设备运转正常,实现了零故障。
这次成功的深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也正是从这次试验之后,黄旭华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才逐渐被外界所知。
那个默默无闻的黄工,终于有了清晰的轮廓!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授勋仪式上,他身着中山装微微低头。
那一刻他或许想起了197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或许想起了那位用放大镜在报纸上寻找他的母亲。
从隐姓埋名到举国皆知,从“黄工”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用一生践行了“为中国人争口气”的誓言。
大家觉得要是换作咱们自己,遇到需要为大事舍小家的情况,能下得了黄旭华那样的决心吗?
而作为家人,面对亲人长期失联,又能不能像曾慎其老人一样,始终选择相信与包容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