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建德人或许不知道,抗战期间,建德曾隐匿着一座守护家国的“隐形机场”。它是 “八一四” 空战中战机重返战场的 “加油站”,也是躲避日军侦查的 “安全屋”。可如今这份沉甸甸的记忆,却渐渐被岁月尘封,多数建德人对它的存在一无所知,更不曾知晓。这份本应刻进家乡记忆的荣光,竟成了多数建德人不知道的 “秘密”。
1945-2025
紧急选址
建德这片土地为何能成为 “空中后盾”?
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杭州笕桥航空军校成日军 “眼中钉”,国民党空军急寻杭州周边场地建备用机场。
1934年3月,经勘察,建德县杨家乡宋村山、下二都沿富春江一带被选中。这里不仅是东风偏北恒风区,沿江建场利于飞机起降;背靠900余米乌龙山、地处富春江南岸,隐蔽性拉满;近千亩土地多为沙土,取高补低就能用,省工又省时。
图为浙江省政府指令
1934年5月初,机场场址测量工作完成。同年10月10日,机场破土动工,计划建设800米见方的飞机场,实际共征用土地913.024亩。
1945-2025
全民发力
10万民工用双手筑起 “抗战机场”
在机场的建设过程中,建德人民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在用地上,机场所在的杨家乡捐献出大部分好田,剩下来的1000余亩贫瘠的山边地,大部分被机场抬高的地基淤塞了水道,致使无法耕种,而且机场填筑地基之土也在山边的田地内挖掘,破坏了大量耕地,给全乡人民的生计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人力上,建德县各乡镇都积极征派民工参加机场建设,前后共征用民工10余万人次,民工工资每日仅3角钱,吃住在工地上,生活相当艰苦。
图为飞机场测绘经费概算
在物力上,参加机场建设的民工均自带劳动器具,其它工程所需的物资,建德县政府也千方百计解决。
1936年7月,东西向长1560米的机场建成,移交建德临时航空站,朱鸿道任站长,建德迎来史上首架试验飞机时,村民扶老携幼围观,满是自豪。
1945-2025
空战显威
“八一四” 大捷里的建德力量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摧毁中国空军的骨干力量,1937年8月14日,日本派出王牌空军木更津航空队共9架轰炸机,扑向杭州,意图摧毁笕桥机场。
图为建德机场位置,图源:日军参谋本部编制的《支那飞行场全图》
在笕桥机场第四大队主力与敌人正面对抗时,参加作战的飞机先后降落建德下二都机场补给加油,后又升空与日机激战,还有部分未参加战斗的飞机降落在此隐藏待命,形成了对日机的夹击之势,实现中国空军飞行员空战首战告捷的壮举。
据中日双方资料,中国空军无一伤亡,共击落日机3架、重伤日机2架、轻伤日机4架,以“3比0”的战绩打破了日本航空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相关资料显示,日军在814空战失败后,也曾对建德下二都机场区域进行侦察,但侦察机被击中迫降在附近水域,日军飞行员后自杀。
为配合这次空战,建德县政府还加派士兵保卫机场,并召集飞机场附近的各乡保甲长开会,规定8条警卫事项;建德县商会还召集衣业公会及旅馆业主准备被褥40副,城南、城北、三都、杨家、和溪、东关6个乡镇派借铺板40块、长凳80条,供飞机场驻军使用。
1945-2025
功成身退
从隐蔽坚守到还耕于民的终章
1937年11月上旬,建德飞机场更名为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第二机场。同时,朱鸿道调离建德,夏振扬接任建德临时航空站站长之职。
12月,航空委员会要求扩修机场至1200米见方,却因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被迫中止。当月24日,日寇侵占杭州,国民党浙江省党、政、军机关迁往金华和永康方岩。此时,建德县政府接到省政府的命令,对机场进行初步破坏。建德临时航空站也奉命撤离,并征用民船59艘,民夫200名、纤夫45名,搬运场内物资。
1938年12月14日,建德县政府接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第四区专员公署命令,对飞机场实施彻底破坏,要求在场内开挖纵横各一条宽5米、深3米的沟渠,并将场地改为水田,还耕于农。
1939年,建德县政府奉令对县内飞机场实施佯修,修后的机场,已不具备重新起降飞机的功能。下二都的建德军用机场使命至此结束。
来源:建德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