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核潜艇之父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一本旧杂志中的黑白照片令一位年迈母亲泪眼朦胧,照片中的人竟是她失踪三十余年的亲生儿子!
那么当年毫无征兆的他为何会突然音讯全无?
这段迟到的真相,竟与打造国家重器息息相关!
医生之子为何投身造船事业
1987年广州郊区的一间屋子里,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正努力地拿着放大镜,专注地盯着一页杂志。
她视力早已模糊,但目光却被一幅黑白肖像紧紧吸引。照片上那熟悉的眉眼,特别是那坚毅的下巴,让她内心震动。
这太像她那个失踪三十年的儿子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次神秘调动后,排行第三的儿子黄旭华便如人间蒸发,杳无音信。
多年来,家人有过各种猜测,有人说他远赴海外,有人甚至怀疑他早已不在人世,但这位母亲始终坚信他还活着。
她逐字逐句地读着报道,当看到文中提到此人妻子名为李世英,出生地也完全吻合时,她终于确认了。
这就是她的儿子,那个三十年来从未回家、从未寄过一封信的孩子。
黄旭华的人生起点,原本是行医济世。1924年他出生于广东汕尾田墘镇,一个远近闻名的医生世家。
父亲黄树榖医术精湛,母亲曾在广州大医院担任助产士,夫妻俩开设的医馆口碑极佳,尤其对贫困百姓,常常免费施诊,将医德置于首位。
在七个子女中,黄旭华排行第三,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内向寡言,按理说最适合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医生。
但动荡的时代从不给人安稳的选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为求学一家人辗转迁徙,最远到达广西。他亲眼目睹日军飞机盘旋,亲耳听到炸弹在不远处炸裂的轰鸣。
在广州街头他看到过控诉侵略者的宣传画,在学校里他曾出演抗战话剧,饰演一位逃难的孩子,台词不多,主要靠哭泣表达。
那些真实的恐惧和屈辱,深深印刻在一个少年的心中。他开始明白,一个国家若装备落后,就只能任人欺凌,拯救一个人远不如振兴一个国家。
医生的梦想悄然改变,1946年他做出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考入国立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
在当时这绝对是个冷门专业,报考者寥寥无几,但他心中清楚,未来的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舰船。
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思想的航向愈发坚定,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海,从事舰船设计,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直到1958年夏天,一纸绝密调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算盘敲出的国之重器
那是一项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任务,代号09工程,研制核潜艇。接到前往北京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命令时,黄旭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他没有告诉父母兄弟自己要去哪里,也没说去做什么。
对妻子他也只是模糊地交代了一句,说是调去外地工作。这一走,就是整整三十年。三十年里,他与家人彻底断了联系,仿佛消失在茫茫人海。
挑战是极其严峻的。当时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几乎是从零开始。
原本承诺提供技术支持的苏联,突然单方面毁约,专家撤离,资料销毁,连一张核潜艇的外形图纸都不愿留下。
最终只能依靠自身力量,黄旭华与团队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公开的报纸、杂志、新闻报道中搜集蛛丝马迹,拼凑信息。
他们将收集来的资料逐条分析、消化,然后亲手绘制图纸、搭建模型、开展试验。
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复杂得令人头皮发麻的数据,全靠算盘和计算尺。
为了核实一个关键数据,团队反复推演,耗时三个月是常有的事。设计图纸上任何一个参数出错,整个方案都可能需要推倒重来。
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为了给试验基地选址,他们连一张像样的海图都没有,只能亲自划着小船测量水深。
科研人员白天要下地劳动,晚上才能回到简陋的工房挑灯夜战搞设计。因为项目的高度保密性,他们还曾被误解,被扣上“技术走资派”的帽子。
每当团队士气低落时,黄旭华总是坚定地说:“我们不是为名利,是为中国人争口气!”
靠着这股信念,他们硬是挺了过来。1968年项目进入冲刺阶段,黄旭华整个人瘦了一圈,但眼神里却闪烁着光芒。
1970年12月26日,渤海湾天气寒冷,海风凛冽,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如巨鲸入海,成功下水。
岸边的黄旭华和同事们激动地鼓掌,热泪盈眶,但这份喜悦只能深藏心底,没有庆功宴,没有媒体报道,更没有奖章。
所有人的名字,继续隐匿在历史的幕后。
因为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1988年,核潜艇需要进行一次极限深潜试验,这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测试,一旦潜艇结构无法承受巨大水压,就会艇毁人亡。
在当时没人敢打包票,也没有人愿意承担首次下潜的责任。
关键时刻,已经64岁的黄旭华站了出来。他本可以选择退休安享晚年,但他只说了两个字:“我上。”
他对忧心忡忡的同事们说:“我比谁都了解这艘艇,我跟你们一起下去,出了问题我负责!”
总设计师亲自登艇,为一次高风险试验压阵,这在世界核潜艇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沉着冷静给了所有人极大的信心。潜艇缓缓下潜,深度计上的数字不断跳动,艇内安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心跳。
最终潜艇成功下潜至极限深度,随后顺利上浮,所有设备运转正常,实现了零故障。
这次成功的深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也正是从这次试验之后,黄旭华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身份,才逐渐被外界所知。
那个默默无闻的“黄工”,终于有了清晰的轮廓!
2019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授勋仪式上,他身着中山装,微微低头。
那一刻他或许想起了197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或许想起了那位用放大镜在报纸上寻找他的母亲。
从隐姓埋名到举国皆知,从“黄工”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用一生践行了“为中国人争口气”的誓言。
结语
大家觉得,要是换作我们自己,面对需要为大事舍弃小家的情况,能否做出黄旭华那样的决定?
而作为家人,面对亲人长期失联,又能否像曾慎其老人一样,始终选择相信与包容呢?
参考资料:湖北日报《揭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传奇人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