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智能变革,共塑金融未来
文/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张晓燕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AI)的更大关注。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构各行业的业务形态与服务模式。金融业因其数据密集型与技术驱动型特征,正处于智能化变革的前沿,面临深刻的范式转型。如何把握历史性机遇,审慎应对伴生的复杂挑战,已成为金融生态体系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这不仅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中国和金融强国的重要契机。
人工智能对金融的战略意义,体现为三大引领性作用。其一,人工智能是驱动金融安全与效率提升的“新基建”。它通过提升风险计量的穿透性与市场监测的前瞻性,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以对核心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决策与流程优化,带来了运营效能的跃升。其二,人工智能是服务普惠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核心驱动力。它以技术力量,消解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与壁垒,推动金融价值从服务少数群体走向赋能整个社会;同时通过对ESG指标的量化评估与精准风险定价,引导资本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高效配置,为支撑国家战略目标与增进社会福祉注入新动能。其三,人工智能正成为决定全球金融竞争格局的“战略高地”。未来金融的竞争力,不再单纯依赖资本规模、市场份额或牌照资源,而是取决于数据资产、算法模型与生态体系的掌控力。谁能率先形成技术优势,并主导伦理与数据治理标准的制定,谁就能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格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
然而,人工智能在为金融业带来效率与创新的同时,也伴随着多维度的风险挑战。复杂模型因其“黑箱”特性与可解释性欠缺,带来了算法歧视与责任认定的严峻挑战;AI对海量数据的过度依赖,加剧了个人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的风险;监管的滞后性难以适应AI系统的快速迭代,导致在出现问题时责任主体界定不清,问责机制难以有效落实;AI决策权的过度扩张引发伦理争议,并对传统人机关系带来深远冲击。这些多维风险相互交织,不仅挑战传统金融安全边界,更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创新与规制、效率与公平、技术主权与人类尊严的深层平衡。
在此进程中,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金融治理中的角色,正从规则接受者向制度塑造者转变。中国不仅拥有海量数据与广阔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更在治理实践中展现出前瞻性与行动力。中国积极提出并探索“监管沙盒”“监管科技”等敏捷治理模式,并就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算法伦理等出台了系统的法律法规。这不仅是为国内AI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更是以自身实践为基础,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数字金融秩序贡献中国智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AI驱动金融转型之路虽非坦途,然其蕴含的巨大价值创造潜力与社会福祉提升空间,值得全行业持续探索。本期封面专题的主题是“‘人工智能’+金融”,旨在深入剖析其内在机遇、深层挑战及发展路径。我们期待通过多维度的专业探讨,为读者勾勒更为清晰的发展图景,共同思考如何在金融智能化航程中,既勇立潮头、乘风破浪,又坚守底线、行稳致远,最终驶向一个更智能、更普惠、更可持续的金融新纪元。
本期目录
特稿
1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美元的两难选择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机遇
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挥其他货币替代部分美元的运用,关键在于有没有取得共识,有没有推动改革的时机和 动力,包括美国自身对此事的利弊权衡。
卷首语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副院长张晓燕:拥抱人工智能变革, 共塑金融未来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构各行业的业务形态与服务模式。
封面专题
“人工智能”+金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重构各行业的业务形态与服务模式。金融业因其数据密集型与技术驱动型特征,正处于智能化变革的前沿,人工智能对金融领域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它既是驱动金融安全与效率提升的“新基建”,也是服务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成为决定全球金融竞争格局的“战略高地”。然而,人工智能在给金融业带来效率与创新的同时,也引发了算法歧视、个人隐私泄露、数据滥用、伦理争议等多维度挑战,如何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亟须进一步凝聚共识。
在此背景下,《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9月刊推出封 “‘人工智能’+金融”封面专题,旨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审慎应对伴生的复杂挑战,呼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来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金融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封面专题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田贵平,清华大 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雨鑫: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多维困境与中国方案——基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的考察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与治理滞后的结构性矛盾,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亟须从理念倡导走向行动实践。
2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中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邵宇:金融AI应用的价值创造、风险挑战与治理
AI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带来一些风险,宜加大治理经验互鉴,如实施差异化监管、构建统一测评体系、强化行业自 律及推进跨境监管协同等。
3
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人工智能+”行动方案背景下保险业生态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在数字经济与国家政策驱动下,保险业正借人工智能大模型重塑全链条,未来须制定行业标准、构建安全体系、引 入第三方评估,确保人工智能赋能保险行稳致远。
4
邮储银行副行长牛新庄:重构、重塑、重生——大型银行以大模型应用驱动金融服务蝶变
人工智能既是科技革命,更是产业革命。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人工智能在解决传统银行“人力成本高、客户体验弱、 运营效率低、风险识别迟”四大困境上具有独特优势。
5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人工智能在银行业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银行业,银行业须紧跟步伐,聚焦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用好AI这把“金 钥匙”解锁新质生产力,让智能金融真正惠及千行百业。
6
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以AI原生驱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正驱动银行业发生范式级跃迁,面对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银行业须通过数智化创新服务及产品持续不断 实践落地,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进程。
7
中国银河证券党委委员、副总裁、首席信息官罗黎明:如何促进AI与资本市场的双向赋能
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是资本市场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抢抓人工智能历史性发展机 遇的重要举措。
8
招商证券首席数字官胡滔:AI原生:重塑金融业的未来范式与实践路径
证券业应共同推动技术标准的建立、人才生态的培养和监管框架的创新。以开放、审慎而坚定步伐,共同迎接由 AI驱动、更加普惠的金融新时代。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杨佳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尹振涛:AI重塑金融业技术生态:风险挑战与治理建议
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准确识别技术风险的基础上,从技术治理、数据管理、监管能力与 伦理制度四个层面构建系统性发展与治理框架,推动人工 智能真正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10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房地产与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中级研究专员岳安欣,清华 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吴辉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晓燕: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监管政策研究
以大语言模型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推动金融行业从基础数字化迈向深度智能化变革。应系统性比较监管实践, 为完善我国监管框架汲取经验。
11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范文仲:国际量化基金与AI金融投资大模型的兴起
人工智能金融投资大模型在国际量化基金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果。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数据源的扩展以及算法的持续优化,AI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深化。
最新关注
1
前瞻
2
回顾
3
观点&数字
道口金融晴雨指数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 张 铧兮 :金融市场稳中有进,股强债弱格局加剧
2025年7月,中国金融市场总体指数环比上升4.1%,达到122.9,实现连续四个月增长,同比提升10%,展现出金融体系的活力与韧性。
宏观经济
1
中国银行研究院国际金融团队主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特约研究员边卫红,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 生李芊伊:绿色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 发展新特征及未来前景
关键矿产的生产、投资和价格趋势,是评估和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竞争力关键指标。
2
中证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苗艺馨:我国房地产转型之路与新模式探索
新模式下,住房建设将向设计人性化、功能完善化、环境宜居化以及科技智能化等多个维度纵深发展。
政策与监管
1
波兰国家银行帕维尔·科瓦莱夫斯基, 华沙经济学院米哈伊·萨德科夫斯基: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货币 供应与创造的比较分析
文章将中国央行与欧元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关注中国经济的独特性,可以看出,购买政 府债券可能有助于推动中国物价保持在合理 水平。
2
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交易主管宋云飞,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风险经理郝文艳,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风险经理廖原雨:金融机构的程序化交易风险 管理框架的构建
金融机构需要参考先进同业的经验,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在可控范 围内逐步发展程序化交易。
银行与保险
1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经济研究处处长雷广平,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分析师王伟,中国农业银行大客户部高级产品经理李盛国:央企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银行业务机遇
在央企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建议商业银行积极把握业务机遇,全力做好科 技金融大文章。
2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市场(同业)部副总经理刘道云:提升保险市场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安全的能级
在基础性能源领域,我国保险市场通过产品创新、政策协同等,构建覆盖煤炭、天然气、石油等 基础能源供给的全产业链保障网络。
资本市场
1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中心经理高振翔:IPO非公开审核制度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
可以预计,我国IPO非公开审核制度实施积累经验后,将从科创板推广至其他市场板块。
2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博士后罗玉辉,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石璐瑶: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的 有效路径
面对政策机制、市场环境与投资理念等多重挑战,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协同创新,才能充分释放耐心资 本的长期价值与战略潜能。
财富与资管
1
北京市昌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干部刘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我国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
在个人养老金产品是制度参加人进行养老投资的核心载体,产品投资收益率直接关系到参加人的养老回 报,较好的投资收益率能够显著增强制度的吸引力, 扩大制度覆盖面,提升制度遵缴率。
2
中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战略部高级研究员殷晓薇:我国信托公司创新业务特征分析
信托公司通过与金融机构、产业集团、专业服务机构跨界合作,构建综合服务生态化业务布局。
金融与科技
1
北京邮电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公司金融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雪云:数据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四要素:初始权利界定、交易成本、基础设施与产业化
初始权利界定、交易成本最小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是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建设的四个基本要素。就当前而言,数据产权模糊与交易成本高企是阻碍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两个制度性因素。
论文故事汇
1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发起人的激励机制:价值逻辑与制度优化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证研究,系统剖析SPAC的运作逻辑与发起人激励机制的双重效应,为理解这一金融工具的价值创造机理与监管优化路径提供新的视角。
道口研究
1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高皓,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孙子谋:新加坡的国家储备金管理模式——以主权财富基金GIC为例
作为管理外汇储备的关键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自成立起就专注于海外投资,投资策略注重长期稳健回报与风险控制。
国际
1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客 座副教授庞溟:国际货币体系再平衡中的美债地位及其冲击评估
根据美债全球安全资产地位的各个观察指标,当前美债安全资产地位虽受挑战,但短期内尚 无指标突破临界阈值。
2
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刚,广东财经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蒋华君:美国居民部门购买力的消长与中美贸易战的互动机制
中国应着重新兴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增强经济竞争力,并且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跨 境支付体系建设。
金融人文
1
瑞淼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孟郁聪:近代中国财政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财政过度影响中央银行独立性会产生严重问题,值得警醒。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9月刊总第142期
编辑丨王茅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丨兰银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