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市场可以说是热闹非凡,指数涨到了3880点附近,成交量呢似乎也是一天比一天大,甚至创出了历史天量,但是涨两天跌一天。很多朋友问啊,现在是不是牛市真的来了,还能不能赶紧上车?如果不买,是不是会错过一轮新的财富机会?
可是问题是,另外一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体感却和这轮股市的火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人感觉日子没觉得过得轻松呀,工资没怎么涨,生意还不好做,甚至有些人就业压力还很大。那为什么股市反而像打了鸡血一样往上冲呢?
所以今天我们要问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实是中国经济现在到底处于哪一个阶段?
因为你只有搞清楚经济周期的阶段,才能够判断股市的上涨究竟是真的经济复苏了,还是一个虚火的行情,而这个判断就决定了你钱包里的钱是应该投进股市呢,还是乖乖地存在银行或者去买国债。
今天我会从几个角度来给大家拆解。
第一,什么是经济周期?在不同的周期阶段,资产都有什么样的规律?
第二,根据最新的经济数据,中国现在到底是在复苏的初期还是走向长期的通缩?
第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A股还能不能买,散户还有没有胜算?
第四,如果你现在手里有10万块钱闲钱,应该怎么配置,才能既安全又不掉队?
大家记住,弄懂了经济周期,就像你拿到了一张投资的地图。接下来我们就先从最基础的经济周期四个阶段讲起。什么是经济周期呢?其实,经济周期就像一年四季的轮回,经济活动也有春夏秋冬,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我们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复苏期、扩张期、过热期、衰退期。
我们先从复苏讲起,复苏阶段就像春天刚刚到来,冰雪消融。之前经济经历过下行,大家对未来很悲观,企业也不敢投资。但在这个时候,政府往往会加大刺激,货币政策宽松,利率下降,慢慢的经济会开始见底回升。这个阶段呢,股市往往是最先起跑的,房价也可能跟着复苏,但是大家的体感都还不明显。
第二个阶段是扩张,到了扩张期,就好像夏天来了,万物繁盛,企业盈利不断改善,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上升,消费越来越旺。这个时候大家普遍感觉日子好过了,经济全面走强,股市继续上涨,但是节奏比复苏期更加稳健。债券因为利率上升而开始承压,黄金和避险资产往往表现一般。
第三个阶段是过热期,到秋天了,丰收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隐忧,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通胀压力也上来了,物价涨得很快,房价、股市都在高位。政府和央行这个时候会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利率开始走高,股市在这个阶段往往波动加剧,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大幅下跌。
最后一个阶段是衰退期。这就好像冬天万物凋零,经济活动收缩,企业裁员,居民消费下降,大家觉得钱难赚,股市通常大幅下跌,资金投向债券、现金、黄金等避险资产。直到政策再次宽松,经济周期才会重新进入复苏阶段。
所以你看,经济周期就是这样一个轮回,复苏、扩张、过热、衰退,然后再进入下一轮。关键在于,不同的阶段,资产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如果你能判断清楚现在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那你就能知道是应该多买股票啦,还是应该去存钱、买债券,甚至多配一点黄金。
接下来我就要结合中国最新的数据来帮大家判断,在2025年的9月,中国到底是春天的复苏初期,还是没有走出冬天的寒冷呢?我们来看几个关键的数据指标,CPI、PPI、GDP和信贷。这四个指标就好像医生给病人做体检时查体温、量血压、测心跳、血脂指标一样,能够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
我们先来看CPI。CPI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物价的变化。按照最新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CPI同比是0%,环比上涨0.4%,什么意思?
就是跟去年同月相比,物价没怎么涨,但是跟上个月比,物价小幅上涨。更重要的是,核心CPI达到了0.8%,这是最近17个月的新高,这说明消费价格在逐步地回暖,虽然远远没有达到通胀的程度,但是至少现在已经不是通缩了。
再来看PPI。PPI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的是企业卖出产品的价格水平。7月份的数据是同比下降了3.6%,连续几个月负增长。这代表企业出厂价格仍然在下跌,说明工业品的需求不足,企业的利润承压。换句话说,企业赚钱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个指标就是GDP。2025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一季度是5.4%,二季度是5.2%,基本保持在政策目标区间。工业产出增长6.4%,服务业增长5.5%,整体还算稳健。但是大家要注意啊,支撑GDP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出口和政府投资,而不是居民消费。也就是说数据上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老百姓的复苏体感并不强烈。
第四个指标是信贷和社融。截止到7月末,全国新增人民币的贷款累计达到12.8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仍然较高,M2货币供应量保持在大概9%左右的增速。这说明政策还是偏松的,央行不断地在给市场注入流动性,鼓励银行放贷。
但是问题在于,大部分的贷款都流向了国企基建项目,民营企业和居民贷款的需求并不旺盛。也就是说呢,钱是放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完全传导到消费和民间投资。
把这四个指标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CPI逐渐企稳,说明消费在慢慢回暖,但PPI仍然在负区间,说明企业盈利还没有修复,GDP保持5%以上的增速看似稳健,但是动力结构偏向单一,信贷很宽松,但是资金没有有效地进入居民消费和民营投资。
这说明中国经济确实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冬天,正在向春天过渡,但是这个春天还比较寒冷,草刚刚发芽,远没有进入万物繁盛的扩张阶段。
因此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早周期偏弱的复苏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政策宽松、流动性充足,股市会率先反弹,但是企业盈利和消费体感还没有真正的恢复,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矛盾,股市火热,但老百姓仍然觉得经济冷清,因为股市总是比实体经济提前6到9个月反应,它先涨的是预期,而不是老百姓手里面的钱包。
接下来我要回答下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只是复苏的初期,我们该如何判断未来会不会进入真正的复苏?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信号出现才意味着中国经济真正的回暖了?
那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说中国经济进入了全面的复苏呢?要判断这一点,我给大家总结了四个关键信号,就像复苏的四部曲。如果你看到这些信号出现了,那就说明春天真的来了,中国经济进入了实质性的回暖。
第一个信号就是GDP和消费连续回升。GDP是经济的总成绩单,真正的复苏,必须是GDP连续2个季度以上的稳定回升,而且增长的动力来自消费,而不是靠政府投资在硬撑。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看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到6%以上,而且持续好几个月,这就说明居民开始敢花钱了,因为消费是经济的终极驱动力,没有消费的复苏,就像没有燃料的火烧不久。
第二个信号是企业盈利和PPI转正。经济复苏不仅要看居民钱包鼓了没,还要看企业能不能赚钱。PPI从负转正就是企业开始恢复定价权,市场需求真的上来了。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和上市公司财报如果连续两个季度同比转正,那就意味着企业盈利环境改善了,这才是股市真正上涨的基本面支撑。如果股市涨了,但是企业还是亏钱的,那很可能还是虚火。
第三个信号要看就业和收入改善。经济复苏最终要落到老百姓身上。如果企业盈利改善了,就会开始扩产招人,就业增加,工资上涨,居民收入的增速高于通胀。比如,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以下,并且保持稳定,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跑赢CPI,那就说明大家钱包里真的多了钱。一旦就业和收入改善,你就会明显地感到身边人的消费信心恢复了,这就是复苏体感真正到来的标志。
第四个信号,信贷传导到民企和居民,最后一个关键是钱能不能流到民间?我们看到央行放了很多水,M2和贷款增速都很高,但是如果这些钱只流向的是国企和地方基建的项目,而没有进入民企和居民的手里,那经济复苏就会缺少活力。真正的复苏,是当你看到居民中长期的贷款在增长,民企投资明显地回暖的时候,那就说明信贷不只是数字的游戏,而是被转化成了真实的投资和消费。
所以当这四个信号同时出现,GDP和消费持续回升,PPI和企业利润转正,就业和收入改善,信贷有效传导之后,就说明中国经济不仅在数据上复苏了,更是在体感上复苏了,经济进入了真正的扩张周期。
这对投资意味着什么?
很简单呀,当这些信号全部点亮,你就可以更加大胆地增加股票和风险资产的配置了。不过呢现在的情况是,这四个条件只满足了一部分,CPI在回暖,但是PPI还是负的,GDP的数据看似不错,但是消费没有完全地恢复,信贷在放水,传导不通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现在只能算是早周期偏弱的复苏。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大家的体感和宏观数据经常对不上?为什么股市已经火热了,但老百姓却觉得经济没有变好。
首先我们来解释为什么大家的经济体感会滞后。原因就在于经济的恢复是一条传导链。政府首先会加大投资,放松货币,那就会带动工业产出和出口,企业盈利会逐渐地恢复,企业会扩大招工,给员工加工资。
最后,居民的收入才会增加,消费才会真正地回暖。这个过程往往至少需要6个月到一年,甚至会更久的时间。所以宏观数据像是先行指标,而居民的体感往往会是滞后的。
举个例子,股市可能已经提前半年开始上涨了,但是街边的小店生意,年轻人找工作的难易程度通常要半年之后才能改善。
那么,老百姓的经济体感什么时候会明显地改善呢?体感改善的几个关键条件。
首先就是就业要增加,年轻人更容易找到工作,企业愿意扩招。
第二就是大家的收入在上升,工资涨幅如果能够超过物价涨幅,那老百姓会感觉到钱包真正地鼓了。
第三就是消费要回暖,商场里你什么时候看到人多了,旅游火热了,餐馆排队的人多了,说明消费在回暖。第四点呢,我们要看到企业信心会改善,老板敢投资了,敢给员工加薪了,敢扩大产能了。
那么当以上这四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老百姓才会真正地感觉到日子好过起来了,这才是大家真正的体感复苏。
但是问题来了,等大家都觉得经济变好了,其实经济往往已经进入了扩张的后期,甚至是过热的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宏观数据已经连续改善,企业盈利在扩张,通胀也在抬头,央行可能已经开始考虑收紧货币政策了。换句话说,当你明显地感觉到生活轻松了,日子好过了的时候,股市往往已经涨了一大段了。
让我们从历史上找找对比的案例,美国2009年到2010年复苏阶段,股市从2009年3月就开始见底反弹了,但是美国普通老百姓要到2010年才能感受到就业和收入的改善,那个时候,美联储已经在讨论退出宽松了。
中国2015年到2016年,宏观数据回暖,房地产火爆,大家体感上觉得经济好了,但是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是经济的过热期,随后政府就出了去杠杆,然后就是经济下行的阶段。
所以我们要记住,数据复苏就会提前反映在市场和股市当中,而老百姓的体感复苏是一种结果,但是往往已经滞后了半年甚至是一年。
那么我们投资的逻辑就藏在这里。当你感觉到经济真的好了,往往已经接近周期的高点。当你觉得最冷清的时候呢,可能已经是在触底反弹。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段很多中国股民至今记忆犹新的历史,那就是2014到15年的A股大牛市。如果你还记得那几年呀,其实大家的经济体感并不好。2014年中国GDP增速降到了7.3%,2015年跌到了6.9%。现在听起来这两个数字的增速真的是不低了,但是这却是那30年以来的首次跌破7%,企业利润承压,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低迷,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下行周期。当时老百姓的体感是,生意难做,钱难赚,经济冷冷清清。
换句话说,当时的宏观数据在下滑,微观体感也并不好。但是就是在那样一种背景之下,上证指数却从2014年中的不到2000点一路飙升到2015年6月的5178点,不到一年的时间翻了两倍多,为什么会出现那种股市热、经济冷的矛盾呢?
这背后有三个关键的原因,第一个就是杠杆资金。2014到2015年,当时的两融业务就是融资融券业务爆发,杠杆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高峰的时候,两融余额突破了2万亿元。可以说那一波的牛市本质上是杠杆牛。
第二个就是改革预期。当时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向,包括国企改革、注册制改革以及互联网+的概念,这些改革预期让市场的想象力大爆发。
第三个就是资金的转移效应,房地产受到了调控,银行、理财和信托受到了限制,资金找不到出口,只能集中流向股市。
所以那一波的牛市根本不是实体经济带来的,而是资金推动的虚火牛市。散户的体感,老百姓在2014到15年并没有觉得经济真的变好了,就业压力仍然大,收入没有明显增加,消费信心不足。大家当时只是看到股市在涨,于是纷纷进场,全民开户炒股。短短一年的时间,新增股票账户数千万,但是很多人是高位追进来的。
2015年6月之后,市场就从5178点断崖式下跌,到2016年初,已经跌到了2638点,几乎腰斩。大量的散户损失惨重,很多人至今都说那一波股市赚的钱还不够后来亏的。
那一段历史给我们两个深刻的启示。
第一,股市和经济体感可以严重脱节,股市涨并不等于经济就真的好。
第二,如果股市上涨没有企业盈利和经济的基本面支撑,那就是虚火行情,迟早会崩。
所以当你今天看到A股火热的时候呢,也要想一想,这一轮行情到底是2016到17那种有基本面支撑的复苏牛,还是14到15年那种资金驱动的虚火牛呢?
2014到15年是中国股市和经济现实错位的典型案例。它告诉我们,体感差,不代表股市不涨,股市涨也不代表经济就真的好。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看清周期,分清楚行情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更系统的回顾。从2014年到2025年这10年之间,中国经济在哪些年份是真的好,哪些年份只是虚火。
首先,从2014年到2015年,股市火热,经济偏冷,GDP的增速从7.3%掉到了6.9%,是那30年以来的最低点,企业盈利差,产能过剩严重。但是,股市在杠杆资金和改革预期的推动下,从2000点飙升到5178点。这一年的特点是股市虚火,经济冷清,老百姓的体感差。
2016年到2017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期。这两年可以说是过去十年当中最接近全面复苏的阶段,GDP增速维持在6.7%到6.9%。供给侧改革出清了过剩的产能,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弹,企业利润明显地改善,居民消费强劲,汽车家电热销,旅游井喷,老百姓的经济体感是切实改善了的。这两年的特点是经济全面企稳,体感好,是真正的复苏期。
2018年到2019年,贸易战的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8年GDP增速降到了6.6%,2019年更是降到了6%。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出口承压,同时,国内的金融开始去杠杆,民企融资困难。老百姓的体感是,赚钱更难了,股市表现也非常一般。这两年的特点是经济下行,大家信心不足。
2020年是一道分水岭。疫情爆发,一季度的GDP同比是负的6.8%,全年勉强正增长2.3%,大量的中小企业倒闭,大家的失业压力巨大。很多人的体感只有一个字,难。
2021年疫情后出现了反弹,数据亮眼,GDP的增速飙到8.1%,看上去很漂亮,出口火爆,制造业订单爆棚,但是问题是,这一年的高增长更多是低基数效应,居民消费恢复有限,很多人还是不敢花钱。
2022年,防疫反复,经济承压,这一年,GDP的增速降到了3%,创下了40年来的新低之一。消费服务业受限严重,房地产下滑,青年的就业压力大。这一年可以说大家的体感明显转差了。
2023年,疫情放开之后开始了经济修复,但是复苏不足,GDP回到了5.2%,出口依旧有韧性,但是房地产拖累严重。居民消费虽然在反弹,但是储蓄倾向依旧很强。大家的感受是,这一年比2022年好,但是没有感到真正的复苏,体感一般。
2024年这一年,政策频繁宽松,央行降息,财政发力,推动基建投资,但CPI和PPI依旧非常低迷,通缩压力巨大。股市有所反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