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的“走出去”靠的是实实在在可见的临床效果——当疗效被科学验证,当传统遇上现代管理,东方智慧便能扎根异域。
6月,在天气炎热的常德石门乡间,出现了一幕特殊的中医诊疗画面——6月11日,国际中医学会从德国来到湖南考察,其中一位慕尼黑药剂师马丁中暑晕倒,同行的德国中医们立即施行中医药急救措施: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扎马丁指尖,掐人中,给马丁喝藿香正气水。
迅速熟练的急救,展现出德国中医对中医药“真信、真懂、真用”,这源于中医药近年来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的独特魅力。
2025年6月,国际中医学会参访团在湖南参观草本药材(艾草)种植园
出海:中德对话
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从东方瑰宝到全球传播,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拥有8000余家中医诊所,德国每15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机构,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中医诊所数量均超过千余家。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布鲁斯·艾尔沃德认为,中国有很多传统医药的好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湖南是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2021年,湖南省卫生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推动湖湘中医药“组团出海”,探索中医药“走出去”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肖文明表示,湖湘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他介绍,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明确了要加强中医药对外文化、科研与人才交流,明确了建设中国湖南—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医药中心(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等多个相关项目。
湖湘中医药迈向欧洲,从“湘江”飘到“莱茵河”,为何选择巴伐利亚州?这里有适合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土壤。
巴伐利亚州农业研究所已对白芷、茵陈、黄芪等20多种中药植物进行了田间栽培试验;巴伐利亚州的小城巴德魁茨汀坐落着德国第一所中医医院即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医院,它是欧洲地区鲜有的一所医保付费、收治住院病人的中医医院;位于巴伐利亚州施瓦巴赫市的德中堂成立于1996年,已是目前德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中药进口批发企业之一。
2024年10月17日,德国巴伐利亚州施瓦巴赫市,“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在此正式挂牌成立,由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与德中堂(湖南)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建立。
“我出生于湖南安乡,1996年创立德中堂,在德国求学、研究、经营和生活了40年,对东西方文化、中德法制等人文环境等都有深入了解。能为家乡中医药事业做点事情,我感到高兴和自豪。”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执行主任、德国德中堂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文君说。钟文君是毕业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植物生理学博士,自2007年开始参与欧洲药典中药专论起草工作,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近10年。
在德国探寻湖湘中医药的传播路径独具优势,中医药与德国结缘历史悠久。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诞生了“德国针灸学会”。20世纪80年代,中医开始在德国迅速发展,形成“中医热”。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医药在海外的推广,中医在德国的接受和普及程度再上新台阶。
“中医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它在海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实力的增强。”钟文君说,新建设的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还需要与湖南建立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德国乃至欧洲的中医药科研水平。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认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在科研、中药资源、马王堆医学文化等方面有优势,可以和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开展系列合作,全方位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传播迈向新高度。
2024年10月17日,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揭牌仪式在德国巴伐利州斯瓦巴赫市举行。
入湘:寻根溯源
湘江水流了数千年,自古飘着一缕药香。炎帝神农尝百草开创中医药文化,从马王堆的竹简到街角的煎药房,从张仲景的经方到乡下铃医的土法,从苏耽橘井泉香的传说到济世救民药王孙思邈的故事,湖湘中医药文化就像那雨后的山岚,看似飘渺,实则扎根极深。
钟文君说,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是“中庸”“中和”。湖南中医药文化海外行动,不仅要输出中医药理论、治疗和养生保健理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中医药文化传播,让德国和欧洲人民理解、认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在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的筹备过程中,作为德方理事之一的国际中医学会第三任会长、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副主任约瑟夫·胡麦斯贝格博士了解到,湖湘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他萌生了来到湖南参访的想法。
国际中医学会是德语区国家中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学术团体之一,成立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现有超过1200名医生会员,涵盖了中医各学科的教学与实践,与德国多所大学和官方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的来访,将为中西医相融打开新的大门。
在各方协调努力下,促成了德国医生的6月湖湘行。参访团由西方医学背景中医师、药剂师及教授的25名成员组成,他们走进德中堂石门中药种植基地、湖南博物院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地,以可形可感的亲历体验,深入了解湖湘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的“中德对话”。
“今天终于眼见为实了!看到了自己所信任的中医药的源头,感到无比欣慰。”参访团成员们对湖南之旅充满期待。
陈皮、枳实、荷叶、艾、石菖蒲、麦冬、紫苏……德国医生们来到石门,在种植基地参观到诸多中药材,了解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给药剂师和中医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在参访期间,大家通过体验药膳,品尝白首乌炖乌鸡、当归炖黑山羊、陈皮蒸桂鱼、拔丝山药等美食也了解到了药食同源的独特风味。
动手制作艾条、香囊……大家来到九芝堂,见到了展示的中医药产品如代泡茶、香囊、中药饮片,并进行了手工制作,接受九芝堂坐堂医生的特色诊疗服务,体验保健理疗。
在钟文君看来,药食同源的中药饮片和保健茶饮在德国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类产品由于没有经过深度加工,市场准入门槛低,崇尚自然的消费人群很青睐这类原汁原味的健康产品。湖南有很多地道药食同源中药材,如黄精、玉竹、湘莲、百合、茯苓等,对德国人而言非常新颖,且有很高的养生价值,这些道地药材可以在德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今后要在中医药人才培训、科研及文化交流、服务贸易等方面探索合作机制,努力让欧洲的政府组织和人民相信中医药,为欧洲人民健康事业多做工作。”约瑟夫表示。
“此次参访交流,是助推湖南中医药‘出海’的成果。让有影响力的国际中医药学术团体对湖湘中医药有了初步了解,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表示希望与湖南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钟文君说。
从德国远道而来的医生们纷纷说,要结合在湖南的所见所闻,成为中医药文化身体力行的推行者。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8期 《湖湘中医药德国“出海”记》
共享:实用主义
被称为西医鼻祖的德国,对来自东方的中医药如此青睐,中医药价值得到越来越多认可,这背后,既有科学的碰撞,也有文化的共鸣,更有中医药全球化的缩影。
“中医讲经验,用的是系统、整体、宏观和辩证思维进行诊疗,西医相对以线性思维为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说,中医药“出海”让针灸等中医技术和中药饮品“走出去”,外国民众体会到针灸和中药颗粒剂疗效,产生好奇,进而了解中医药的治疗理念、文化、理论基础,最后接受中医。
有数据显示,德国人使用传统与补充医学的比例排名欧洲国家之首。德国医学界人士表示,中医已成为德国传统与补充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当地越来越多的民众接纳中医治疗。并且,德国已将针灸治疗腰痛和膝关节炎纳入公共医疗保险报销范畴。
德国对中医药越来越主动接纳,本质是“实用主义”战胜“文化隔阂”,中医的“走出去”靠的是实实在在可见的临床效果——当疗效被科学验证,当传统遇上现代管理,东方智慧便能扎根异域。
“只有疗效被认可,才能更好建立德国民众对中医医学的信任,切实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魁茨汀医院中方管理主任杨丽鹍说。
“好的疗效来源于过硬的医术和高质量的中药。”钟文君对此颇有体会,他带领德中堂在长沙和常德建立了两个中药材种植试验基地,近30年时间里,建立起一套“从中国田间到欧洲药房质量全程控制”的中药生产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湖湘中医药文化德国中心建设,组织湖湘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专家团队,既把中医药资源延伸至德国,也在德国中心展示中药材标本、中医药文化特色古籍等,同时,还将加强中医药产业交流合作。”钟文君介绍。
钟文君的女儿钟欧从小对中医药文化耳濡目染,她说,德国在读医学生中,很多人信服中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未来可以搭建桥梁,提供游学机会,将有力推动中医在欧洲的发展,“中德民间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少年的交流活动,是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石”。
从中国药方到世界共享,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是技术的推广,文化的自信,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健康哲学的全球传递。湖湘中医药远漂德国,带着文化、技术、产品、标准等“扬帆出海”,扩大湖湘中医药的“国际朋友圈”,推动中医药真正成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纽带。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唐静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