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云笈七签》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自古以来,民间便流传着道士驱鬼降魔的传说。
手持桃木剑,身着八卦袍的道士形象,在百姓心中早已成为正邪不两立的象征。
可是,为何那些阴魂厉鬼见到道士便要仓皇而逃?是因为那些法器的威力,还是另有玄机?
东汉顺帝年间,蜀中鹄鸣山上,一位名叫张道陵的修道者,开创了天师道的先河。
世人尊称他为张天师,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开山祖师。
这位传奇人物不仅精通丹道养生之术,更以降妖除魔的神通闻名于世。
据《云笈七签》记载,张天师在蜀中修道期间,曾遭遇无数鬼怪作祟,然而每每都能化险为夷。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阴灵邪祟闻风丧胆?张天师又是凭借怎样的真言,震慑住了那些不可见的存在?这个秘密,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奥......
汉顺帝永和六年,蜀郡一带妖氛弥漫,百姓深受其苦。彼时张道陵已在鹄鸣山修道二十余载,丹成道就,法力通玄。这一日,山下来了一位老者,衣衫褴褛,面色苍白如纸。
"天师在上,小民有冤情相告!"老者跪伏在地,声泪俱下。
张天师见状,连忙将其扶起:"老丈有何冤屈,但说无妨。"
原来,这老者名叫王守仁,乃是山下村庄的族长。近月来,村中怪事频发,夜半时分常有阴风阵阵,更有村民见到死去多年的亲人在村中游荡。起初众人以为是思亲成疾的幻觉,岂料这些"亲人"竟能与活人对话,甚至还要求回到原来的家中居住。
"天师,那些......那些已故的人,他们说话时眼中无神,声音空洞得可怕。更诡异的是,凡是与他们接触过的活人,不出三日便会病倒,轻则高烧不退,重则神志不清。"王老伯颤抖着说道。
张天师闻言,眉头微蹙。他掐指一算,发现此地阴气过重,定是有厉鬼作祟。"老丈放心,贫道今夜便下山一探究竟。"
当夜子时,张天师来到村中。果然,阴风习习,鬼气森森。只见几道模糊的身影在村中飘荡,时而聚集,时而分散。这些便是王老伯所说的"故人"了。
张天师正要上前查看,忽然身后传来一声冷笑:"张道陵,你终于来了。"
天师转身一看,只见一个身穿古代官袍的鬼魂缓缓现身,此鬼面目狰狞,眼中燃着绿火。"你就是此地鬼患的源头?"张天师淡然问道。
"不错!本官乃是前朝郡守刘景,死后怨气不散,聚集了这些孤魂野鬼,要在此地建立鬼国!"那鬼魂得意地说道,"张道陵,你虽有些道行,但想要驱逐我们,怕是痴心妄想!"
话音刚落,周围便涌出数十只厉鬼,将张天师团团围住。这些鬼魂有的披头散发,有的断手缺足,皆是横死之人的怨灵。
面对这恐怖的场景,张天师却神色不变,甚至嘴角还带着一丝微笑。"尔等阴魂,也敢在贫道面前放肆?"
说罢,张天师并未取出任何法器,既没有桃木剑,也没有符箓铜钱,只是双手合十,口中开始念诵什么。奇怪的是,随着他的诵念,那些原本气焰嚣张的鬼魂竟开始后退。
"不......不可能!你没有用任何法器,为何我们会感到恐惧?"刘景的鬼魂声音颤抖起来。
张天师继续诵念,声音越来越洪亮,那些鬼魂退得越来越远。有几只修为较浅的厉鬼,竟在这诵念声中直接消散了。
"这......这是什么法术?"刘景已经难以维持人形,身体开始变得透明。
"法术?"张天师停止诵念,看着这些瑟瑟发抖的鬼魂,"贫道只是念了几句话而已。"
"几句话?什么话有如此威力?"刘景不甘心地问道。
张天师正要回答,忽然天边传来一阵雷声,原来已是卯时,天将破晓。那些鬼魂见状,纷纷化作青烟消散,只留下刘景一人还在苦苦支撑。
"张天师,你那几句话究竟是什么?为何我们这些修炼百年的厉鬼,竟连听都不敢听?"刘景最后问道。
张天师看着即将消散的刘景,缓缓开口:"你想知道?"
"想知道!就算魂飞魄散,我也要明白败在何处!"
张天师点了点头,正要开口,岂料东方已露鱼肚白,刘景的身影瞬间消失在晨曦之中。
第二日,消息传遍了整个蜀郡。人们都在传说,张天师仅凭几句话就驱散了为祸一方的厉鬼,比任何法器都要有效。可是,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真言,竟有如此神通?
有人说,那是《道德经》中的至理名言;有人说,那是天庭秘传的驱鬼咒语。
更有人说,那根本不是什么特殊的话语,而是张天师本身的道行所致。
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可张天师却对此守口如瓶。
就连他最得意的弟子们询问此事,天师也只是淡然一笑,不予回答。
直到有一天,一位从京城来的大儒拜访张天师,才让这个秘密有了揭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