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U16亚洲杯决赛一结束,朋友圈和评论区就炸了锅,焦点不是比分,而是终场前23.9秒的那一幕——在已经领先25分的情况下,澳大利亚依然选择完成快攻上篮,这个动作在规则上没毛病,但在气氛里就是有点刺眼,球迷很快给出评语:赢球容易,赢人难。
比赛过程其实并不是一面倒的惨案,中国队上半场打得非常顽强,甚至有过反超的时刻,半场结束前也只落后一分,那会儿观众还有些幻想,想着是不是历史会在这一夜被改写;然而第三节开打风向彻底转了,体能问题一旦暴露,投篮命中率急速下滑,罚球更是让人捂脸,场上进攻断档,分差就像堤坝决口一样迅速被拉大。
讲真,面对澳大利亚这样的对手,中国队的劣势早就摆在这儿,身体天赋差距不只是一句空话——篮板球几乎被对手完爆,对抗强度完全不一个级别,尤其在替补阵容的比拼上,澳大利亚就是能一批接一批地往上扔人,而中国一旦主力休息,攻防节奏立刻崩掉,这不是战术意外,而是底子的差距。
回到争议镜头,严格按篮球规则,澳大利亚最后那一球没问题,球权在手打就打,何况年轻球员需要每一次实战机会,但换个角度想,在比赛已无悬念的背景下,这种“最后还要补刀的选择让对手和观众都觉得心里膈应,这其实触到了体育精神和尊重的敏感点,所以才引发了激烈争论。
网友的反应也分成两派,一边痛批澳大利亚“不留情面,觉得赢得不体面,另一边则认为竞技场就是如此,别指望对手替你顾面子,自己弱了就得认,这两种声音你说谁全对都不可能,但唯一确定的事实是,场面就这么硬生生把大家的注意力从比赛本身拉到了那一瞬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尴尬。
而把视线拉长看,更让人意难平的是横向的对比,几周前,郭士强带领的成年中国男篮同样面对澳大利亚,打出了堪称教科书式的执行力和斗志,最终只以1分之差惜败,那场球让球迷看到了差距,但也看到了希望;现在轮到U16小将们上场,他们直接被“按在地上摩擦,这落差感是真的扎眼,也让不少人感叹:没郭士强真不行。
但话说回来,U16小球员们的任务从来不是一定要击败澳大利亚,他们更多是通过硬仗来积累经验,输25分还是输27分,其实并不起决定性意义,关键在于能不能在这种国际级强度里找到成长空间,只不过话说得轻巧,现实却是每一次和老对手过招,都像是在提醒我们差距到底有多深。
你说这届队伍有没有亮点,肯定有,比如上半场稳得住阵脚,甚至能在对手身上抢到一波领先,这说明孩子们并非完全没竞争力,只是体能和心理的双重崩盘一来,他们就没法支撑住全场,一旦陷入被动,场上就出现了熟悉的“站桩进攻和“罚球打铁,这画面是不是很眼熟,成年队其实也掉过坑,只是郭士强之后,至少能把坑填得不那么明显。
回到结尾,澳大利亚的“最后一刀终究只是个插曲,真正需要正视的是我们如何缩小基础差距——从青训到身体,从战术执行到心态成熟,每一个环节都得补课,否则未来还会一遍遍坐在这个位置上感叹“差距真大,与其吐槽对手不给面子,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强到不怕别人来补刀,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所以总结一句,中国男篮小将的努力值得鼓励,输球的现实也没什么好遮掩,至于澳大利亚那记争议进攻,既可以当成一针刺激,但更该当成一面镜子,输了可以不丢人,可要是总指望对手放你一马,那才是真丢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