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一条重磅消息,有人说咱们已经领先美国100年。这是历史的转折点,以前只是抽象形容“遥遥领先”,具体领先多少咱们不知道。这次非常具象化将标准拿了出来,仅仅是领先100年。正兴奋仔细查查,原来出自大V之口。那么这个消息值得商榷。白高兴了。
在冷战军备竞赛的热潮中诞生的Titan II,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超复杂技术怪兽的形象,同时也是美国民族恐惧与希望的独特体现。因为这枚洲际弹道导弹既能摧毁地球上任何一座大城市,同时又是美国首批宇航员通往星辰的可靠载体。
LGM-25C火箭发射
该项目的命运,是两个世界的独特融合:核威慑的末日逻辑与征服太空的浪漫。火箭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核战争的最初几分钟内实现最大打击效果,但它意外地成为了近地空间探索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在世界开始真正迈向裁军的时期。
从Titan I到Titan II:地下发射井的革命
最早的洲际弹道导弹,包括Titan I的前身,在技术上既笨重又脆弱。它们使用液氧等低温燃料,需要在发射前进行长时间准备:必须先将火箭从发射井中抬出,然后在地面加注燃料,这一过程需要15到20分钟。在突然袭击的威胁下,这段时间是致命的。
MK6 TITAN II
Titan II,被命名为LGM-25C,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使用了双组元高能燃料:Aerozine 50(由肼和非对称二甲基肼混合而成)和四氧化二氮(N₂O₄)作为氧化剂。
与以往燃料不同,这些物质在储存时稳定,但一旦接触就会自燃。这意味着火箭可以长期处于加注状态,停放在防护发射井内。
接到发射指令后,这枚新型洲际导弹能够在不到60秒内直接从发射井起飞。这种即时反应能力,是核威慑战略的基石。
Titan II洲际弹道导弹试射
此外,Titan II的发射井本身也经过加固,能够承受近距离核爆的冲击,使得54个部署的发射点都变成了孤立的掩体,即使在大规模攻击之后也能保证进行有效报复。
龙之心:发动机与隐藏威胁
Titan II的威力在当时是难以置信的。这款由格伦·L·马丁公司(Glenn L. Martin Company)设计的两级火箭,质量达155,000公斤,长度超过31米。第一级由Aerojet公司的LR-87发动机提供动力,在海平面可产生约1,900千牛(kN)的推力。第二级搭载LR-91发动机,在高空可提供约440千牛的推力。
1966年9月12日,Titan II运载火箭搭载双子座11号飞船发射
然而,使用高能双组元燃料虽带来了战略优势,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种燃料极其有毒,其蒸气更是致命。任何泄漏都会使发射井瞬间变成死亡陷阱。
这种风险并非理论上的假设。1965年8月9日,在阿肯色州锡尔西的一处发射井内,美国火箭计划历史上发生了最悲惨的事故之一。
在进行技术维护时,一条高压液压管线被焊接设备意外割断。液压油泄漏引发火灾,火焰迅速消耗了发射井内的氧气。在短短几秒钟内,53人(主要是执行维修的平民专家)当场丧生。
1994年1月25日,Titan II运载火箭搭载Clementine号探测器发射
当时有两人奇迹般生还,他们在完全黑暗中艰难爬出发射井。火箭本身没有受损,这显示了系统的坚固性,但也暴露了维护人员的脆弱性。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发生在“和平时期”的技术维护事故,都是一个令人阴森的提醒:核威慑系统本身就蕴含着持续的威胁。
军事力量与战略意义
Titan II搭载了美国历史上所有洲际弹道导弹中最强大的单枚弹头。在Mark 6弹头内装有W-53热核弹,其当量高达惊人的9兆吨。相比之下,广岛遭受的原子弹攻击当量约为15千吨。一枚这样的导弹就足以完全摧毁一个大都市,并对周边大片地区造成灾难性破坏。
1989年,存放于诺顿空军基地的Titan-2洲际弹道导弹
如前所述,1963年的部署是为了应对早期系统的脆弱性。54枚导弹分布在三处基地(亚利桑那州的戴维斯-蒙坦基地、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基地以及堪萨斯州的麦康奈尔基地),保持全天候战备。每个基地配备18枚导弹,分散在各自独立的发射井中。
尽管Titan II的数量相比成千上万的民兵导弹(Minuteman)较少,但其总当量在美国空军核力量中占据了相当比例。因此,尽管原计划服役期为5–7年,这些导弹仍持续保持战备状态直至1987年。
1989年,存放于诺顿空军基地的Titan-2洲际弹道导弹
系统老化,尤其是最初的ACDelco控制系统逐渐过时,以及零部件获取困难,导致这批洲际导弹逐步被更现代的Delco通用航天制导系统(USGS)取代,该系统配备Magic 352计算机。因此,Titan II最终退役的主要原因,并非《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 I),而是导弹自身的自然老化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
太空储备:从核威慑到征服轨道
当洲际弹道导弹(ICBM)项目结束后,美国空军仍然保有一批强大但已过时的导弹。与其直接销毁它们,不如尝试一次雄心勃勃的“重生”。1986年,Martin Marietta公司获得合同,将退役的Titan II改造为太空运载火箭Titan 23G。
2006年,戴维斯-蒙坦空军基地等待销毁的剩余38枚导弹
工程师们面临着极其复杂的任务:将一款为单一目标设计的导弹,改造用于完全不同的用途。他们拆除了核武器发射系统,安装了现代化的遥测和安全系统,以便在美国境内飞行。然而,与经过更精细恢复的Atlas火箭不同,Titan 23G的发动机仅进行短时点火试验,这使得每一次发射都成为对古老机械的一次耐久性测试。
克莱门汀号
尽管如此,改造后的Titan II证明了其可靠性。从1988年到2003年,塔尔登堡基地共进行了13次Titan 23G发射。它们将防御气象卫星系统(DMSP)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气象卫星送入轨道。其中最著名的货物是1994年1月发射的“克莱门汀号”(Clementine),用于探索月球和地理星 (Geographos)小行星。
最后一次发射发生在2003年10月18日
2003年10月18日,Titan 23G成功将系列中的最后一颗DMSP卫星送入轨道,标志着其41年服役历史的终结。
发射井中的地狱:达马斯克事故与安全错觉
提到Titan II的历史,就不能不提1980年9月19日发生在阿肯色州达马斯克374-7号发射井的悲剧。这起事故成为核威慑系统脆弱性的象征。
Titan 系列
一切始于最普通的人为失误:一名机械师掉落的扳手刺破了第一级燃料箱,造成了有毒且极度反应性的Aerozine 50燃料泄漏。
技术团队在充满毒气的发射井内,试图评估和封堵泄漏的数小时,几乎变成了一场噩梦。尽管付出巨大努力,井内压力持续上升。数小时后,一次大规模爆炸彻底摧毁了发射井,其重达750吨的装甲井盖被掀起,火箭被抛向数百米高空。
最令人震惊的是,W-53弹头在如此强烈的爆炸中奇迹般未发生核爆炸,被发现时距离约100米。其内置安全系统启动,成功避免了核灾难。
战略导弹基地 373 和 374 隶属于第308战略导弹联队
这一灾难被埃里克·施洛瑟(Eric Schlosser)在《指挥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一书中详细描述,并被改编为纪录片,它揭示了核武器“安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事故显示,人为因素加上技术故障,就足以引发不仅威胁人员生命,还可能动摇核威慑战略稳定性的灾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