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载涛是光绪皇帝的七弟,溥仪得喊他七叔。清朝那时候,大家都尊称他“涛七爷”。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以前身份尊贵的皇族成员,只要一提起毛主席对他的关照,就特别感慨,总说:“这辈子,我一定要报答毛主席赏识我的这份恩情。”
毛主席对载涛都有啥特别关照?这事啊,得从载涛靠摆地摊维持生活的时候讲起。
![]()
载涛以前身为清朝王爷,生活过得那叫一个优渥。
单说吃,载涛就很精通。他在清朝身份地位特殊,对吃可不只是求个饱腹,而是要吃得好、吃得畅快。
在老北京城,围绕着“吃”,还流传着载涛的一段趣事。
这事儿是这样的。有一天,载涛突然就馋羊肉白菜饺子了。当时正值数九天,外面大雪纷飞,他却让人顶着风雪把自己送去东来顺。到了那儿,为了吃得顺心,他特意叮嘱伙计,羊肉一定得用后腿肉,别的部位的可不行。
没想到,也不清楚是店里伙计偷懒,没把话传明白,还是其他啥缘故,反正最后端上桌的饺子,用的根本不是羊腿肉,而是羊里脊肉。
一般人可能吃不出来,毕竟都是羊肉,吃起来感觉差不多。可载涛不一样,他是京城有名的“吃主儿”,一口咬下去,就断定这根本不是羊腿肉。
你想啊,载涛尝一口就能吃出问题,这得多懂美食呀。他以前可是天潢贵胄,由此也能看出,他生活得有多养尊处优。
清朝灭亡后,战乱频仍,身为清朝王爷的载涛,日子慢慢变得紧巴起来。
抗战时期到北京解放这段日子,载涛基本没啥收入。可一大家子人,每天都得吃饭喝水,对没了进项的他来讲,日子愈发艰难。
载涛为了维持生活,已经拼命节省。可家里人口众多,即便把生活标准降到最低,依旧是支出比收入多,日子过得紧巴巴。
实在没办法,载涛只能卖掉从小就住的府邸。用这笔钱,他先买了个小宅子,好让家人有地方住,剩下的钱就留着维持生活。
载涛还把部分房子和门面租出去,全家人就靠这些租金过日子。
可快解放那几年,北京物价涨得吓人,载涛手里的“金圆券”最后差不多跟废纸没啥两样了,他日子过不下去了。
那段日子,载涛为了生计到处忙活,往日王爷的派头早就没了。但他这人心态好,尽管生活艰苦,可脑子灵活,为人也豁达。他带着一家人琢磨出不少挣钱的法子,总算是勉强维持住生活。
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瞧见好多人摆摊卖东西。以前,他根本不会多看一眼。可现在,他却看得入迷了。
他寻思着,自己四肢健全,不如摆个摊卖点啥,好歹能补贴家用,总比光吃老本强多了。
有了这个念头,他立马行动。一回到家,就跟妻子说起这事。妻子听后,只觉得这想法荒唐至极。
在载涛妻子看来,载涛以前可是清朝王爷,身份尊贵。现在居然要去街上摆摊,这事儿她实在难以理解,也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载涛见状劝妻子说:“咱没偷没抢,卖点东西有啥难为情的。家里老老小小几十口人,都等着吃饭呢,不想办法咋行?”
于是,载涛就这么干起了“摆摊”的营生。起初,就他自己一人忙活。没几天,妻子心疼他,担心他太累,便也主动过来搭把手。
从这时候起,夫妻俩不管刮风下雨,都出去摆摊卖东西。卖的大多是些小玩意儿,家里的老物件也拿出来卖。刚开始做这买卖,生意不咋好,不过载涛没泄气,还是一直坚持着。
有次机缘巧合,原本冷冷清清没什么人的他的小摊,短短几天突然热闹起来,人进人出,甚至还排起了队。这是咋回事呢?说起来,得怪载涛看走眼了。
那天,他从家里拿出个旧瓷瓶打算卖掉。他原本以为这瓷瓶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可实际上,这瓷瓶是明朝的瓷器。但载涛压根儿不知道这回事,就把它当成普通瓷瓶卖出去了。
买瓷瓶这人是个行家,花低价买了这瓷瓶后小赚了一笔。他兴奋得不行,就把这事跟朋友说了。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不少人跑到载涛的摊位前,都想着能像他一样捡个漏。
这里面有人认识载涛,“王爷”摆摊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觉得新奇,都跑过来看热闹。没想到,载涛的小摊就这么不经意间,生意变得红火起来。
不管咋说,载涛靠摆摊卖货,让家里紧巴巴的日子宽裕了点,就这么一直撑到北京解放。
在摆摊的那几年里,载涛挣些零花钱贴补家用只是小事,对他改变最大的,其实是思想。
这几年,他慢慢抛开了过去的身份,彻底融入平民生活。他不再觉得自己是“天潢贵胄”,就把自己当成个普通老百姓。
不止这样,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他亲眼见证共产党一步步走向胜利,还看到老百姓对毛主席特别拥戴。他由此觉得,只有毛主席带领的共产党,才能让中国真正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