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十点,正是工作会议最紧张的时候。
手机屏幕忽然亮起,班主任的微信消息如期而至:"XX家长,孩子今天上课传纸条,作业也没写完,请加强家庭教育。"
1
这样的场景,对很多家长来说都不陌生。
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组织语言诚恳道歉:"老师对不起,是我们没教好,回去一定好好教育。"
而晚上回家询问孩子具体情况时,孩子却满脸委屈:"老师就爱盯着我,别人说话她不管,非要逮着我们。"
这不禁让人困惑:从何时开始,课堂纪律问题全都变成了家长群的待办事项?
有家长上学期收到班主任七次私信投诉,从传纸条、交头接耳到作业字迹潦草,各种问题都要找家长解决。教室里的问题,似乎都成了家长群的KPI。
回想我们读书的年代,老师在讲台上一个眼神就能让全班安静。
哪个同学上课做小动作,老师会当场指正,或是课后留下谈话。那时的教师似乎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权威,能够独立处理课堂中的大部分问题。
而今,这种教育场景正在发生变化。教师们似乎更倾向于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将课堂管理的问题转嫁给家庭解决。
这种转变背后,究竟是教育的进步还是责任的转嫁?
2
细究这一现象的成因,首先要看到教育理念的演变。
近年来,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理念逐渐普及,传统教育中的惩戒手段慢慢退出校园。
许多教师陷入两难:批评重了担心伤害学生自尊,轻了又不见效果。在这种处境下,"联系家长"成了相对安全的选择。
一位教师坦言:"现在孩子心理脆弱,家长又特别保护,稍微严厉点的批评就可能被投诉。不如直接把问题转给家长,这样最安全。"
同时,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值得关注。
除了教学工作,各种表格填写、评比检查、活动组织等非教学任务占据了大量时间。
当一位班主任需要面对五十多个学生时,将课堂管理压力转移给家长似乎成了最高效的解决方式。
科技发展也在改变家校互动的模式。
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创造了24小时在线的联系渠道,虽然提升了沟通效率,却也模糊了家校责任的边界。
教师能够随时将学生管理压力实时转移给家长,这种便利在过去的家访和家长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在高期望值的家长和社会舆论面前,教师倾向于通过频繁沟通来规避责任风险。
"已经通知家长"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免责声明,这反映了教育环境中的信任缺失和防御心理。
3
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老师工作的复杂性,但也不应成为教师的"助教"。
当接到老师的通知时,不妨先建立缓冲期,不要立即反应。
可以回复"收到,接到孩子了解情况后与您沟通",这样既避免了在情绪中过度反应,也给了自己了解事情全貌的时间。
家校共育自然是有必要,但作为家长,我们也希望老师能够承担起课堂管理的主体责任。
课堂问题应该尽可能在课堂范围内解决,像传纸条、小声说话这类行为问题,完全可以在不惊动家长的情况下处理。
重要的是建立沟通边界——不是不沟通,而是有选择、有时机、有方法地沟通。
课堂问题在课堂内解决,只有涉及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重大问题再立即联系家长。
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的声音值得被倾听。每次接到老师投诉,首先要给孩子陈述的机会。
要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与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诉求。
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避免形成"老师批评-家长责骂"的双重压力环境。
教育就像一场接力赛,教师和家长各自负责自己的那一棒。如果教师把自己这一棒交给家长来跑,不仅家长累,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当然,家长也不能完全不管孩子,把自己的接力棒完全交给老师。
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一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培养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下一代,需要教师重拾教育的专业自信,家长保持适度的参与,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让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把孩子的童年,还给孩子自己。
更多走心分享,关注▼▼▼@柚妈充电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