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猝死,作为一种突发且救治难度极高的死亡形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在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超过 50 万例,居世界首位,且近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尽管猝死的病因复杂多样,但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CVD)是其最主要的「幕后推手」。
本文将基于已发表的研究证据,就猝死的人群发生率、病因构成、人群分布特征、危险因素与诱因等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揭示哪些疾病在「猝死风险排行榜」中位居前列,为猝死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1]。
我国猝死的发生率
猝死在我国定义为症状发作 24h 内出现的死亡,其发生率因地区、研究方法及定义差异而显著不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猝死总人数超过 50 万例,居世界首位[1,2]。
心原性猝死——猝死背后的「主要推手」
猝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可分为心原性猝死与非心原性猝死两大类。心原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发疾病导致的猝死;非心原性猝死是指由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者其他系统原发疾病导致的死亡。
其中,心原性猝死占所有猝死原因的80%以上,冠心病是心原性猝死的最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我国 50% 以上的心原性猝死与冠心病相关[1,3]。心原性猝死的其他病因还包括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以及遗传性离子通道病。根据我国研究结果显示,超过 50% 的猝死患者存在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衰等 CVD 病史[1,4]。此外,猝死也是冠心病以及心衰等 CVD 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
随着年龄增加,冠心病导致的心原性猝死比例也会上升。其中,30~63 岁是心原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与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冠心病猝死患者具有无明确病史、无前驱症状以及发作迅速的特点,相对于有既往病史及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的风险预警更加困难[1]。
猝死的高危人群与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性别方面:男性的猝死风险显著高于女性。有研究显示,男性的猝死风险约为女性的3 倍,但性别差异会随着年龄增加呈现出减小趋势。
年龄方面:猝死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升高而显著增加。我国的研究结果显示,猝死人群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5 岁及以上[1,4]。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数据显示,35~44 岁以及 65~74 岁人群的的猝死发生率分别为 17/10 万人年和 214/10 万人年,老年人群猝死发生率显著升高[1,5]。虽然青年人群猝死发生率低于老年人群,但是青年人群的心原性猝死比例高于老年患者[1]。
此外,猝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地域特征。清晨、周一以及冬季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猝死发生率差异显著,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具有更高的猝死发生率[1]。
危险因素
高龄、男性、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均为猝死的危险因素。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及亲属猝死家族史也是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1]。
猝死防治: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到 β 受体阻滞剂的干预策略
交感活性过高会导致心原性猝死
既往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在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自中枢或外周的交感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交感神经递质、外源性儿茶酚胺以及精神紧张等情况都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与细胞膜 G 蛋白偶联受体结合,启动 G 蛋白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从而激活一系列离子通道,参与细胞电生理效应改变。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会通过上述途径造成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尤其在病理状态下可造成自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6]。
β 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降低猝死风险的重要药物
β 受体阻滞剂抑制心脏与全身交感神经,是现代防治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可有效降低心梗后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并可缓解心脏电风暴(又称交感风暴)[6]。
此外,β 受体阻滞剂在抑制交感神经时,可阻滞心脏 β 受体表现为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传导作用,心脏外作用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张力使血压下降,最终结果为减少心肌耗氧、缓解心肌缺血、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室上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降低心原性猝死发生率[7]。
小结
猝死的病因构成复杂,但冠心病始终是「猝死风险排行榜」的前列疾病之一。既往研究表明,交感活性过高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原因之一,β 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从而降低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
内容策划:马腾
内容审核:陈晓慧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参考文献
[1]. 邢浩然, 等. 猝死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8):891-894.
[2]. 郭继鸿.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23-326.
[3]. 董航, 等. 2012~2017年广州市心源性猝死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6):582-586.
[4]. Hua W,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4(12): 1110-1118.
[5]. Chugh S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4, 44(6): 1268-1275.
[6]. 刘鹏,等. 交感神经与心源性猝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9):1003-1007.
[7]. 种甲. 再灌注时代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的地位再评价[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4,(4):310-313.
作者:张臻
排版:LEO
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学术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