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有两个镜头十分让人难以忘怀。
一个镜头是:日寇从东面攻入南京城后,大批散兵和逃兵涌向挹江门,想逃出生天,但被守在城门口的宪兵挡住了。宪兵命令逃兵们返回去继续作战,说他们是奉了长官之令,任何派遣者,格杀勿论。于是宪兵和溃散的逃兵发生了冲突。
第二个镜头是:南京街头墙上一幅巨大的蒋介石画像被日军破坏了,面部被扣掉了,只留下半身戎装照。
《南京照相馆》里让人震撼和有意义的镜头很多,我为什么单独拿出这两个镜头出来说?
因为我今天就想聊聊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当然,南京大屠杀第一罪魁祸首肯定是残暴的日军,不过,日军固然可恶,问题是,如果他们攻入南京城后,发现南京城只是一座空城,什么也没有,他们就是想屠杀也没有对象。那么,将几十万南京百姓和十万军队扔在南京城的人,是不是另一个罪魁祸首?
而我刚才提到的电影里两个镜头,就隐含了这另一个罪魁祸首。
第一个镜头,宪兵提到的“奉长官之令”,这个长官就是当时南京守城总指挥唐生智,第二个镜头的蒋介石,当时是中国最高领导人。
那么,这两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另一个罪魁祸首呢?或者两个都是?
1
某种程度上,淞沪抗战结束后,南京就已经失守了一半。起初,蒋介石调全国军力死守上海,就是想让上海成为南京一道坚固的防线。如果上海失守,南京就彻底暴露在日军的炮口之下。
而事态的发展也确实是这样。
上海保卫战,我们的军队打得极其惨烈也极为艰苦,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当时蒋介石还是想让军队撤下来后,能有序地在上海至南京一线边撤边建立防线,可事实是,撤退变成了溃散,所有军队争先恐后往南京方面撤,别说建立坚固防线了,也有效的阻击也达不到。
日军很快从三个方面向南京包抄过来。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1889年生于湖南东安,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进入湖南陆军。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在宁汉、宁粤对抗期间,数度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
1937年,唐生智已转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总监。当时他就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南京防守计划,名字叫《上海、南京防御作战计划》,这份计划里,他建议构建四条防御线——
上海、杭州湾为第一线;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为第二线;江阴、镇江为第三线;南京、宁杭公路为第四线。
按照唐生智拟定的作战计划,四条防线层层递进,每一层都能阻滞、消耗大量的日军有生力量,等日军打到南京的时候,已是强弩之末。这样一来,国民政府守住南京的概率便极大增加。
实事求是地说,这份计划是有可行性的,起初蒋介石也同意了。所以蒋介石才允许唐生智指挥部队构建工事,为长期作战做准备。
但是谁都没想到,唐生智的工事刚刚启动,蒋介石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就不征求任何人的意见,直接给构建工事的一线部队打电话,把这些部队调走,导致四条防线的工事都没有构建起来。
从这个层面来看,正是蒋介石出尔反尔地操作,导致日本从上海到南京畅通无阻。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搞出这种骚操作?从事后来分析,理由倒也简单:只信嫡系。
叫停防御工事后,蒋介石准备建立第三战区,全面负责南京外围的防御战。而第三战区的司令长官任命他的嫡系顾祝同担任。
顾祝同虽然不是黄埔出身,但资历很老,参加过辛亥革命,1921年又投奔孙中山,那时就结识了蒋介石。之后,东征开始,他就成了蒋介石的心腹。
顾祝同成为第三战区的司令官后(当时名义是副司令官,但行司令官之职),并没有挡住日军的进攻,之后,带领第三战区一部兵力退至南京。
到了这时候,南京政府上下所有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南京到底守不守?
2
1937年11月,蒋介石召集将领在中山陵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他问在座的各位将领:南京城守不守?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骂:你蒋某人身为一国领袖,不是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吗?怎么还没开打就问守不守?
其实吧,这也不能怪蒋某人,当时的南京,一是守不住,因为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在死守上海时全被打残了,剩下只是一些杂牌军和溃败之师。二是不好守。南京北、东、南三边都是平原,西边是长江,无险可守,日军已经从北、东、南三边包围过来了,怎么守?
这种情况,在座的各个著名将领都非常清楚,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徐永昌、顾祝同等人都低着头,不说话。
蒋介石这时望向顾祝同,希望他这个负责南京防卫的第三战区司令官能站出来,但顾祝同低着头,额头直冒冷汗。说实话,国民政府里多的是这样的草包将军,他怎么可能有这份担当?
蒋介石叹了口气,心里急。